2 概述
四聖散爲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十七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記載有此中成藥的部頒標準。
3 中藥部頒標準
3.1 拼音名
Sisheng San
3.2 標準編號
WS3-B-2109-96
3.3 處方
紅丹 200g 鉛粉 200g 枯礬 200g 松香(制) 400g
3.4 製法
以上四味,取枯礬、松香共研細粉,過篩;將紅丹、鉛粉研細,與枯礬、松香細粉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3.5 性狀
本品爲橙色或淡紅色粉末。
3.6 鑑別
取本品約0. 2g,加乙醚2ml,振搖溶解,濾過,取濾液加2倍量10%醋酸銅溶液,振搖,醚層呈綠色。
3.7 檢查
3.8 功能與主治
3.9 用法與用量
3.10 注意
外用藥,切勿入口。
3.11 規格
每袋裝 6g
3.12 貯藏
密閉,防潮。
4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方之四聖散
4.1 組成
4.2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1]。
4.3 功能主治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方之四聖散用於瘰癧患者服用白花蛇散轉愈後的善後調理[1]。
4.4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日三次[1]。
每服2錢,米湯調下,日3次,下清水盡爲妙。
6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之四聖散
6.1 組成
6.2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1]。
上爲細末,用絹羅篩之2-3次。
6.3 功效主治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之四聖散功能利溼解毒,止癢消腫,殺菌化腐[1]。治風火毒瘡,黃水瘡,溼毒搔癢,皮膚諸瘡[1]。
6.4 用法用量
撒於患處[1]。
敷於患處,用消毒藥布包好。
6.5 用藥禁忌
有毒,不可入口。
7 《解圍元藪》卷四方之四聖散
7.1 組成
7.2 製備方法
上爲末,香油調。
7.3 功能主治
7.4 用法用量
如上身病重,以2分擦手心,1分擦足心,下身重反是,每度以4次均擦。3-4日則吐出臭黑水。2-7日以雄雞約1斤半重1只,煮熟醬拌食之,其汁煮飯喫,3-7日用防風、荊芥、蒼朮、石斛、蛇牀、羌活、白芷煎湯洗浴,4-7日服蠟礬丸半升,病癒。
7.5 用藥禁忌
7日不可喫鹽葷。
10 《仙拈集》卷一方之四聖散
10.1 組成
番木鱉(即馬錢子,去殼莢,炒至黑色)1兩,雄黃1錢,硃砂1錢,甘草1錢。
10.2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0.3 功能主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4分,其瘧將發,預先喫飯1碗,將藥水酒調服。被蓋臥即愈。
14 《癰疽驗方》之四聖散
14.1 組成
槐花4兩(炒),龜甲(童便炙)4兩,鐵鏽3錢,大黃(如瀉不用),川山甲(炮)1兩,五靈脂(炒,炙)1兩。
14.2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4.3 功效主治
14.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酒調下。
14.5 運用
14.6 用藥禁忌
15 《良朋彙集》卷四方之四聖散
15.1 組成
15.2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5.3 功效主治
《良朋彙集》卷四方之四聖散功在滲溼消毒,殺菌止癢,收斂生肌。主治黃水瘡,小兒肥瘡胎毒,皮膚溼癢,薄皮瘡,浸淫瘡。
15.4 用法用量
瘡溼幹用,幹則油調。
15.5 附註
16 《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五方之四聖散
16.1 別名
16.2 組成
16.3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6.4 功能主治
《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五方之四聖散主治漏胎下血及胎動屬脾虛而血熱者。
16.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艾湯調下。
16.6 附註
18 《醫方類聚》卷九十一引《急救仙方》之四聖散
18.1 組成
18.2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8.3 功能主治
《醫方類聚》卷九十一引《急救仙方》之四聖散主治疝氣,外腎腫脹。
18.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酒調服。1服痛住。
19 《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煙霞聖效方》之四聖散
19.1 組成
御米殼4兩(蜜炒黃色),甘草2兩,陳皮2兩,乾薑1兩(炮裂)。
19.2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9.3 功能主治
1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大盞,煎3-5沸,食前溫服。
20 《衛生總微》卷五方之四聖散
20.1 組成
天漿子1枚(去殼),硃砂2豆許(研,水飛),全蠍1枚,麝香1小豆大。
20.2 製備方法
上同研膏。
20.3 功能主治
20.4 用法用量
每服少許,薄荷溫水化下,不拘時候。
25 《活幼心書》卷下方之四聖散
25.1 組成
25.2 功效主治
《活幼心書》卷下方之四聖散功在清熱解毒。主治嬰孩胎受熱毒,生下兩目不開;或孕母受驚,傳襲子胎,嬰兒新生之後,週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面色青黯,煩熱夜啼,或面如胭脂,此屬伏熱在內,散發於面,狀如水痘,根腳微紅,時出時隱,延及頸項,繼發丹毒。
25.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煎7分,澄清去滓,無時頻洗,兩目自開。
26 《直指小兒》卷二方之四聖散
26.1 組成
全蠍7個,白殭蠶14個,大南星7錢半,真川烏3錢3分(並生用)。
26.2 製備方法
上將南星爲末,水調作餅,裹蠶、蠍、川烏,外用溼紙重包,放火灰中煨令赤色,頓地上1伏時,爲末。
26.3 功能主治
26.4 用法用量
28 《古今醫鑑》卷十方之四聖散
28.1 別名
28.2 組成
五靈脂1兩(炒出煙),桃仁1兩(面炒黃色,去皮尖),草烏(水泡,1日1換,浸7日,去皮尖,切作片,用新瓦焙乾)1兩,青黛2錢入藥,8錢爲末。
28.3 製備方法
上爲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28.4 功能主治
28.5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或17丸,用艾葉7片(炒出煙),陳酒1鍾,入鍋去艾,溫艾湯送下。
28.6 附註
29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方之四聖散
29.1 組成
檳榔(雞心者,半生半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桑根白皮(銼,炒)3分,木香半兩。
29.2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9.3 功效主治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方之四聖散功在定喘行氣。主治腳氣上攻,心胸痞悶。
29.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熱酒調下;氣實者,3錢匕,不拘時候。
30 《普濟方》卷十四引《博濟》方之四聖散
30.1 組成
白附子(炮)、白蒺藜(酒炒)、羌活(去蘆頭)、黃耆(銼)各等分。
30.2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
30.3 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十四引《博濟》方之四聖散功在壯筋骨,明耳目。主治肝臟虛冷,腎臟風攻注及一切癬病。
30.4 用法用量
31 《普濟方》卷六十引《德生堂方》之四聖散
31.1 組成
荊芥穗3錢,牛蒡子3錢(炒,碾細),紫河車3錢,大黃6錢(半)。
31.2 製備方法
上藥治下篩。
31.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六十引《德生堂方》之四聖散主治咽喉口齒,喉閉,乳蛾。
31.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煎8分,食後臨臥時,先漱後咽。
31.5 運用
大實者,大黃再加用。
32 《普濟方》卷一○五引《博濟》方之四聖散
32.1 組成
半夏(湯洗7次)、桑白皮(酥炙令黃)、荊芥穗、陳橘皮(去瓤)各等分。
32.2 製備方法
上爲末。
32.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一○五引《博濟》方之四聖散主治風氣壅滯,心胸不利,精神不爽,痰涎並多,頭項緊急。
32.4 用法用量
33 《普濟方》卷二四七引《瑞竹堂方》之四聖散
33.1 組成
川楝子半兩(炒黃),胡椒半兩,茴香半兩(炒),全蠍(炒)半兩。
33.2 製備方法
上爲末。
33.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二四七引《瑞竹堂方》之四聖散主治小腸膀胱疝氣,痛不可忍。
33.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熱酒調下。
35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四聖散
35.1 別名
35.2 組成
綠豆49粒,豌豆(俱燒存性)49粒,珍珠1分,油頭髮(驍存性)1分。
35.3 製備方法
上爲末。
35.4 功能主治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四聖散主治痘疔,痘不起發,變異而痛者。
35.5 用法用量
胭脂汁調,先以銀簪撥開黑瘡,此塗之。
35.6 附註
36 《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方之四聖散
36.1 別名
36.2 組成
36.3 功能主治
《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方之四聖散主治痘瘡黑陷,倒靨不起,發不紅活,小便不利。
36.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36.5 運用
熱甚色紫,倍加紫草、芩、連、紅花:大便祕,加枳殼;如常,加糯米。
36.6 附註
四聖湯(《痘科類編》卷三)。
37 《濟陽綱目》卷九十九方之四聖散
37.1 組成
人言1錢,輕粉1錢,巴豆10個(去殼),白礬(枯)1兩,黃丹少許。
37.2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37.3 功能主治
37.4 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擦患處,如擦時先用冷水洗之。
38 《楊氏家藏方》卷二方之四聖散
38.1 組成
38.2 製備方法
上件入坩鍋子內,揭口,用炭火煅令煙盡,取出候冷,爲細末。
38.3 功能主治
《楊氏家藏方》卷二方之四聖散主治心經蘊蓄,驚熱成癇,潮作熱盛,膈實涎多,大便祕澀,及尋常上焦壅盛,膈熱痰多。
38.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後新汲水調下,日3次。
39 《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三方之四聖散
39.1 別名
39.2 組成
生黃瓜蔞1枚(去皮。幹瓜蔞則用兩枚),粉草末4錢,沒藥末3錢,乳香末1錢。
39.3 功能主治
39.4 用法用量
好紅酒2大碗,慢火煎至1碗,分作2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
39.5 附註
40 《世醫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四聖散
40.1 組成
花蕊石散半兩,黑神散半兩,大聖散半兩,蒲黃散半兩,當歸半兩(煨),牛膝半兩,川芎半兩(米水炒),白芷半兩(醋炒),蘇木半兩,大黃半兩,蓮子肉(酒煮)半兩。
40.2 製備方法
上爲末,爲丸。
40.3 功效主治
《世醫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四聖散功在打血,利大小便。主治傷重煩悶欲死者。
40.4 用法用量
41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