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彎風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常見病方藥治療 常見病艾灸療法 鍼灸學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診斷學 四彎風 中醫常見病 溼瘡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ì wān fēng

2 英文參考

wind of four fossa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topic derma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our bends wi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topic dermatitis of elbow and knee pit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ehromic ecze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四彎風(four bends wind;atopic dermatitis of elbow and knee pits)爲病名[1][2]。出《醫宗金鑑》卷七十一。是指發生四肢彎曲處的溼瘡[3]兒童多見[3][3]。由於風邪襲入腠理兼挾溼熱所致[3]

四彎風相當於西醫的特應性皮[3]

四彎風異位性皮炎[3]

四彎風相當於慢性溼疹或異位性溼疹[3]

4 四彎風症狀

四彎風兒童多見[3][3]。好發於對稱的肘窩、膕窩、踝等處[3][3]。患處皮膚粗糙肥厚、搔癢,遷延難愈[3]。患處皮膚初起紅癍,繼起丘疹水皰,瘙癢,搔破糜爛浸淫,時輕時重,日久皮膚粗糙肥厚,遷延難愈[3]

5 四彎風病因病機

四彎風是由於風邪襲入腠理兼挾溼熱所致[3]

6 四彎風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四彎風治宜祛風滲溼[3]。可內服散風苦蔘丸三妙丸,外用三石散麻油調搽[3]。經久不愈者可用地膚子蛇牀子白礬各30g,花椒9g,苦蔘15g煎湯燻洗[3]

6.2 鍼灸治療

注意:治療期間應忌食腥味及刺激食物,以減少復發[4]

6.2.1 體針

大椎曲池血海三陰交神門陰陵泉等穴爲主[4]。慢性者加膈俞足三裏;滲液多加陰陵泉水分[4]

6.2.2 灸法

艾條燻灸燻灸器等煙燻灸患處20分鐘左右[4]。適用於急性溼疹滲液較多者[4]

6.2.3 耳針

取肺、神門下屏尖及相應部位等[4]。慢性者加腦、肝[4]。中等刺激留針時間應長些[4]

7 關於溼瘡

溼瘡(eczema[5])爲病名[6]。是指以多形損害,對稱分佈,劇烈瘙癢,滲出傾向,反覆發作,易成慢性等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爲過敏性炎症皮膚[6]。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稟賦不耐者爲多。一般可分爲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

中醫代文獻無溼瘡之名,一般依據其發病部位、皮損特點而有不同的名稱,若浸淫遍體,滋水較多者,稱浸淫瘡;以丘疹爲主者,稱血風瘡或慄瘡;發於耳部者,稱旋耳瘡;發於乳頭者,稱乳頭風;發於手部者,稱瘑瘡;發於臍部者,稱臍瘡;發於陰囊者,稱腎囊風繡球風;發於四肢彎曲部者,稱四彎風;發於嬰兒者,稱奶癬或胎症瘡。

溼瘡相當於西醫的溼疹[6]

詳見溼瘡條。

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1.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4.

治療四彎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