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松節主要爲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其次爲1.赤松(短葉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2.西伯利亞紅松Pinus sibirica (Loud.)Mayr.、3.紅松(海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4.華山松(青松、五須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以及馬尾松、雲南松、思茅松等的松節,或爲松樹生病後長出的瘤狀物。
4 《全國中草藥彙編》:松節
4.1 拼音名
Sōnɡ Jié
4.2 來源
主要爲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其次爲1.赤松(短葉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2.西伯利亞紅松Pinus sibirica (Loud.)Mayr.、3.紅松(海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4.華山松(青松、五須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以及馬尾松、雲南松、思茅松等的松節,或爲松樹生病後長出的瘤狀物。全年可採,曬乾。
4.3 性味
苦,溫。
4.4 功能主治
祛風除溼,活絡止痛。用於風溼關節痛,腰腿痛,大骨節病,跌打腫痛。
4.5 用法用量
0.5~1兩
4.6 出處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中華本草》:松節
5.1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註》。
1.《本草圖經》:方書言松爲五粒,字當讀爲鬣,音之誤也。言每五鬣爲一葉,或有兩鬣、七鬣者。松歲久則實繁,中原雖有,然不及塞上者佳好也。
2.《本草綱目》:松樹,磊砢修聳多節,其皮粗厚有鱗形,其葉後雕。二、三月抽蕤生花,長四、五寸,採其花蕊爲松黃。結實狀如豬心,疊成鱗砌,秋老則子長鱗裂。然葉有二針、三針、五針之別,三針者爲栝子松,五針者爲松子松。其子大如柏子,惟遼海
5.2 拼音名
Sōnɡ Jié
5.3 別名
黃松木節、油松節、松郎頭
5.4 來源
藥材基源:爲松科植物油松、馬尾松、赤松、雲南松等枝幹的結節。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inus tabulaeformis Carr.2.Pinus massoniana Lamb.3.Pinus densiflora Sied.et Zucc.4.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採收和儲藏:多於採伐時或木器廠加工時鋸取之,經過選擇修整,曬乾或陰乾。
5.5 原形態
1.喬木,高達25m,胸圍可達1m以上。樹皮灰褐色,呈不規則鱗甲狀裂,裂隙紅褐色。枝輪生,小枝粗壯,淡橙黃色或灰黃色;冬芽寬橢圓形,先端尖,紅褐色。葉針形,2針一束,深綠色,粗硬,長10-15cm,徑約1.5mm,邊緣有細齒,兩面有氣孔線;葉鞘初時淡褐色,漸變成暗灰色。雄球花圓柱形,長1.2-1.8cm,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狀;雌球花序闊卵形,長7mm,紫色,着生於當年新枝上。球果卵形或圓卵形,長4-9cm,有短梗,向下彎垂,熟時淡黃色或淡褐黃色,宿存數年之久;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1.6-2cm,鱗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狀多角形,橫脊顯着,鱗臍凸起有尖刺。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圓形,淡褐色,有斑紋,連翅長1.5-1.8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2.喬木,高達45m,胸圍1.5m。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成不規則長塊狀裂。小枝常輪生,淡黃褐色,無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有長尖頭。葉針形,2針一束,稀3針一束,長12-30cm,細長而柔軟,葉緣有細鋸齒,樹脂道約4-8個,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後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cm,聚生於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於新枝頂端,淡紫紅色。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形,長4-7cm,徑2.5-4m,有短梗,下垂,熟時粟褐色;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約3cm;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鱗臍微凹,無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mm,連翅長2-2.7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3..喬木,高達30m,胸圍達1.5m。樹皮橘紅色,不規則鱗片狀脫落。一年生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有白粉,無毛;冬芽長圓狀卵圓形,暗紅褐色,針葉2針一束,長5-12cm,徑約1mm,先端微尖,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半圓形,樹脂道約4-6個,邊生。雄球花淡紅黃色,圓筒形,5-12mm,聚生於新枝下部呈短穗狀;雌球花淡紅紫色,單生或2-3個聚生,一年生小球果的種鱗先端有短刺。球果熟時暗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張開,易脫落,有微隆起的橫脊,鱗臍平或微凸起,有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長4-7mm,連翅長1.5-2m,種翅寬5-7mm。花期4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4.喬木,高達30cm,胸圍1m。樹皮灰褐色,不規則鱗片狀深裂,易脫落。一年生枝粗壯,紅褐色,二三年生小枝上苞片狀鱗葉易脫落,露出褐色內皮;冬芽圓錐狀卵形,紅褐色,芽鱗披針形,先散開,有白色絲狀毛。針葉3針一束,稀2針一束,長10-30cm,徑約1.2mm,柔軟,稍下垂,橫切面扇狀三角形,樹脂道4-5個,中生與邊生並存,葉鞘宿存。球果圓錐狀卵圓形,長5-11cm,梗長約5mm,熟時慄褐色或黃褐色;鱗盾肥厚隆起,有橫脊;鱗臍微凹或微隆起,有短刺。種子近卵圓狀倒卵形,邊翅長1.6-1.9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1月。
5.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100-2600m的山地。
2.生於海拔1500m以下山地。
3.生於溫帶沿海山地和平原。
4.生於1000-2800m的山地林中。
資源分佈:1.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2.分佈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3.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南京一帶有栽培。
4.分佈於西南地區及廣西。
5.7 性狀
性狀鑑別 (1)油松 呈扁圓節段狀或呈不規則的片狀或狀,短粗細不一。表面黃棕色、灰棕色或紅棕色,稍粗糙,有時帶有棕色至黑棕色油脂斑,或有殘存的栓皮。質堅硬而重。橫斷面木部淡棕色,心材色稍深,可見有同心環紋,有時可見散在棕色小孔狀樹脂道,顯油性;髓部小,淡黃棕色,縱斷面紋理直或斜,不均勻。有松節油香氣,味微苦辛。
(2)馬尾松 與油松相似。表面黃棕色、淺黃棕色或紅棕色,縱斷面紋理直或斜,較均勻。以體大、色紅棕、油性足者爲佳。
顯微鑑別 (1)油松 橫切面年輪寬0.4-0.5mm.早材管胞直徑20-40μm,壁厚約1.7μm;晚材管胞直徑9-27μm,壁厚約3.5μm。樹脂道直徑60-146μm。徑向切面交叉場紋孔窗格狀,1-3個,多爲1個,木射線管胞內壁具銳鋸齒。切向切面射線高1-13個細胞。
(2)馬尾松 橫切面年輪寬1.5-6mm.早材管胞直徑30-95μm,壁厚約3μm;晚材管胞直徑15-36μm,壁厚約7μm。樹脂道直徑可達200μm.徑向切面交叉場紋孔窗格狀,稀鬆木型,多1-2個,射線管胞內壁多鈍淺鋸齒。切向切面射線細胞1-24個。
5.8 化學成份
油松、馬尾松的松節主要含纖維素,木質素(Lignin),少量揮發油(松節油)和樹脂;揮發油含α-和β-蒎烯(Pinene)約90%以上。另含少量的樟烯(camphene)、二戊烯(dipentene)等,還含油脂。油松的松節還含熊果酸(ursolic acid),異海松酸(isopimaric acid).
5.9 藥理作用
5.10 炮製
擘碎,用水洗淨,浸泡,撈出,潤透,待軟切片,曬乾。或浸泡後置蒸籠內蒸透,乘熱切片。
5.11 性味
苦;性溫
5.12 歸經
肝;腎經
5.13 功能主治
祛風燥溼;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主風寒溼痹,歷節風痛;腳痹痿軟;跌打傷痛。
5.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醋等。外用:適量,浸酒塗擦;或炒研末調敷。
5.15 注意
陰虛血燥者慎服。
5.16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松節,氣溫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風有溼,作痛作酸,痿弱無力者,用此立痊。倘陰虛髓乏,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
4.《本草衍義補遺》:炒焦治骨間病,能燥血中之溼。
5.《滇南本草》:行經絡,治痰火,筋骨疼痛,溼痹痿軟,強筋骨。
6.《本草通玄》:搜風舒筋。
5.17 出處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