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概述
太田痣起源於真皮黑素細胞的一種良性腫瘤,黑素細胞散佈在真皮膠原纖維束之間,位置較深,在面部主要分佈於三叉神經1.2.3.枝,同時在口腔粘膜,頭項部,後枕部,兩顳側皮膚,左側耳廓,左上眼眶骨壁皮質處也有同樣褐藍色素斑。
6 症狀體徵
本病發生於顏面一側的上下眼瞼、顴部及顳部,偶然發生於顏面的兩側。約有2/3的患者同側鞏膜藍染。病損通常爲斑狀,在斑中偶然有結節的表現。顏色可爲褐色、青灰、藍、黑或紫色。一般褐色色素沉着呈斑狀,或呈網狀或地圖狀,而藍色色素沉着較爲瀰漫。淺褐及深藍兩種顏色可能不一定同時出現,但此兩種顏色最常見於眼部,如鞏膜爲藍色,而結膜爲褐色。病損廣泛可波及到眼瞼、瞼結合膜、鞏膜、頰、額、頭皮、鼻翼及耳。上齶及頰粘膜也可受累。分佈通常限於三叉神經第一、二支所支配的區域。偶有色素斑發生於軀幹。
三島(1961)提出如下之分類:
(一)輕型
(四)雙側型 約佔5%。
約50%色素斑是先天的,其餘出現在10歲之後。偶有晚發或在妊娠時出現。可併發伊藤痣和鮮紅斑痣。有時有持續的蒙古斑,且多數是三島的雙側型。曾有太田痣發生於外傷之後或在結膜炎之後加重的報告。
7 病理生理
黑素細胞在胚胎時期起源於神經嵴,11周左右開始移入表皮。到14周時表皮黑素細胞數目增多。20周以後此種細胞數目趨向穩定。太 田 痣
之發生是由於一些黑素細胞向表皮移動時,未能穿過真皮與表皮之交界,停留在真皮,延遲消失所致。
損害呈藍顏色是由於黑素顆粒位於真皮之下較深處所致。
病理變化:
和蒙古斑相似,黑素細胞散在於真皮膠原纖維之間,但細胞之分佈常常比蒙古斑更爲表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