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phlegmatic vertigo[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痰暈爲病證名[1]。見《世醫得效方》卷三。屬痰飲眩暈範疇[1]。爲眩暈中較常見的證型之一。《症因脈治·內傷眩暈》:“痰飲眩暈之因,飲食不節,水谷過多,胃強能納,脾弱不能運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則煅煉成痰,無火者則凝結爲飲,中州積聚,清明之氣,窒塞不伸,而爲噁心眩暈之症也。”
5 痰暈的辨證治療
痰暈有虛痰眩暈、實痰眩暈、溼痰眩暈、停飲眩暈、風痰眩暈、痰火眩暈之分[1]。
5.1 虛痰眩暈
虛痰眩暈多因脾腎不足,津液不行,停滯成痰所致[2]。證見頭重眼花,腦轉眩冒,倦怠嗜臥,脈緩而滑[2]。治宜補脾腎,化痰濁。方用苓桂術甘湯、六君子湯、歸脾湯、八味丸等[2]。
5.2 實痰眩暈
實痰眩暈指眩暈由風火積痰上逆所致者[3]。《雜症會心錄·眩運》:“實痰眩運者,其症實而脈實,其積熱在陽明,其阻塞在經絡,其鬱遏在腸間,無非風火結聚,積痰生災。蓋液凝則濁陰泛上,飲停則火逆上升,此實痰之運也。”症見痰盛嘔吐,胸脘脹痛,頭重不舉,脈滑實等[3]。治宜豁痰爲主[3]。方用二陳湯加芩連、滾痰丸、清暈化痰湯等[3]。
5.3 溼痰眩暈
溼痰眩暈因溼痰壅遏清陽所致[4]。症見頭目昏重,胸悶納呆,噁心嘔吐,體多肥胖,苔白膩,脈濡[4]。治宜燥溼化痰[4]。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溫膽湯等方[4]。兼見氣虛者,宜六君子湯[4]。
5.4 停飲眩暈
停飲眩暈指眩暈由心下或膈間停飲所致者[5]。《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證治匯補·眩暈》:“停飲眩暈,中氣不運,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敢下行,擾亂幹上,頭目眩暈,怔忡心悸,或吐涎沫,宜瀉水利便,使心火下交,其眩自已。”治宜通陽利水,可用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方[5]。
5.5 風痰眩暈
風痰眩暈指因風痰上壅,閉塞清陽所致的眩暈[6]。見《醫學正傳·眩運》。《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風痰閉壅眩暈,必胸膈痞塞,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煩悶而發。”治宜祛風化痰,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天麻丸、白附子丸等方[6]。如見眩暈悶亂,癱瘓,搐搦,瞤動等症,治宜青州白圓子[6]。
5.6 痰火眩暈
痰火眩暈指因痰濁夾火,上蒙清陽所致的眩暈[7]。爲眩暈較常見之證型。見《赤水玄珠·眩暈門》。症見眩暈,頭目脹重,心煩而悸,噁心,泛吐痰涎,口苦,尿赤,舌苔黃膩,脈弦滑[7]。治宜化痰降火[7]。用清上丸、黃連溫膽湯等方[7]。
6 關於眩暈
眩暈(vertigo[8][9])爲病名[10]。是指以頭暈、目眩爲主要表現的疾病[10][10]。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眩暈又稱頭暈[11]、眩運、頭旋眼花[11]。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即眼花;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即頭暈,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爲“眩暈”[11][12]。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12]。多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或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12]。根據病因、症狀之不同,可分爲風暈、溼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鬱眩暈、肝火眩暈、虛暈等[12]。眩暈相當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及暈動病等[12]。本病症多見於現代醫學中的內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暈動症等)、腦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等)、神經官能症及貧血等病中[12]。
鍼灸治療眩暈效果較好,但應分辨標本緩急。眩暈急重者,先治其標;眩暈較輕或發作間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眩暈發作時可令患者閉目,安臥(或坐位),作悠緩、細勻的呼吸動作,或以手指按壓印堂、太陽穴,使頭面部經氣疏暢,眩暈症狀即可減輕。
詳見眩暈條。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3.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9.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97.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8.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3.
- ^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9]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23.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8.
- ^ [1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