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2.1 方名
2.2 組成
谷精草(炒)1分,天南星(炮)1分,貫衆(炒)1分,黃柏(炙)1分,麝香半錢。
2.3 主治
諸般惡瘡。
2.4 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幹摻瘡上。
2.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4 《衛生總微》卷六
4.1 方名
4.2 別名
4.3 組成
蠍尾21個(去毒),晚蠶蛾14個,天漿子(去殼)14個,白附子半兩(上爲末),硃砂1分(研,飛),麝香1錢(研)。
4.4 主治
4.5 用法用量
每服1字或半錢,薄荷湯入酒兩滴調下。
4.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4.7 附註
7 《丹溪心法》卷二
7.1 方名
7.2 組成
川芎、當歸、麻黃、薄荷、連翹、白芍、黃芩、石膏、桔梗1兩,滑石3兩,荊芥、梔子、白朮2錢半,甘草。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生薑3片,煎湯服之。
7.5 加減
7.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7.7 附註
8 《活人書》卷二十一
8.1 方名
8.2 別名
8.3 組成
8.4 主治
8.5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用幹柿1枚,生粟米泔1盞,與藥同煎,水盡爲度,只服幹柿,1日可服3枚。病輕者5-7日便效,重者半月餘效。
8.6 製備方法
上爲散。
8.7 附註
煎柿散(《衛生總微》卷八)、豆皮飲子(《三因》卷十六)、豆皮飲(《直指小兒》卷五)、白菊花散(《衛生寶鑑》卷十九)、通神散(《保嬰撮要》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