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柴胡

中藥學 清熱解毒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tǔ chái hú

2 《陸川本草》·土柴胡

土柴胡中藥名,出自《陸川本草》。爲《名醫別錄》記載的牡蒿之別名[1]

2.1 別名

齊頭蒿土柴胡、臭艾、油蒿、腳板蒿[2]

2.2 來源及產地

菊科植物牡蒿Aret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主產江蘇、四川等地[2]

2.3 性味

微苦,涼[2]

2.4 功能主治

解表,清熱,涼血[2]

1.治感冒發熱,小兒疳熱,衄血肺結核潮熱咯血瘧疾黃疸型肝炎,便血崩漏帶下。煎服:10~15g[2]

2.搗敷外傷出血;煎水洗溼疹風疹[2]

牡蒿根:煎服治風溼痹[2]

2.5 化學成分

全草揮發油,油中含𪻕(+王巴)烯、乙酸金合歡醇酯、α-蒎烯及β-蒎烯、檸檬烯、丁香烯、桉葉素、蒿屬酮、蒿屬醇等。又含香豆精、脫腸草素等[2]

3 生草藥性備要》·土柴胡

土柴胡中藥名,出自《生草藥性備要》。爲《生草藥性備要》記載的苦地膽之別名[2]

3.1 別名

天芥菜地膽頭土柴胡、草鞋底、毛刷子地苦膽、鐵燭臺[3]

3.2 來源及產地

菊科植物地膽草Elephantopusscaber L.的全草分佈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3]

3.3 性味歸經

苦、辛,寒。入肺、肝、腎經[3]

3.4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利溼[3]

①治感冒咽喉疼痛扁桃體炎咽喉炎,百日咳,眼結膜炎黃疸腎炎水腫月經不調白帶。煎服:6~15g(鮮品30~60g)[3]

②鮮品搗敷治乳腺炎,瘡癤,溼疹,蛇蟲咬傷;取汁滴耳治中耳炎[3]

3.5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3]

3.6 化學成分

本品含表無羈萜醇、羽(+扇豆)醇及其乙酸酯、去氧地膽草素及異去氧地膽草素等[3]

3.7 藥理作用

注射液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綠膿、傷寒痢疾桿菌有一定抑菌作用。去氧地膽草素有抑制腫瘤生長作用[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73.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