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土牡蠣
2.1 出處
《四川中藥志》
2.2 拼音名
Tǔ Mǔ Lì
2.3 來源
爲蚌科動物川南珠蚌的沉積貝殼。冬季水枯時,在河灘沙壩上收集,洗淨泥沙,曬乾。
2.4 原形態
貝殼2片,同形,呈長橢圓形,長約16釐米,高約7釐米,前部短圓,後部伸長;殼頂部大,位於殼的前部。殼層很厚,背緣達1釐米,前緣約5毫米。殼面棕褐色,環狀的生長線密集,殼內壁珍珠層銀白色,有光澤。
2.5 生境分佈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分佈四川一帶。產於四川。
2.6 性狀
貝殼呈半橢圓形或船形,因久爲河水衝擊及泥水覆蓋,多顯枯松狀態。殼片沉重厚實,腹面邊緣較薄,頂部較厚。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角質層多已剝落,呈粉灰狀,剝落處顯出銀白色的內層。角質層質地較光滑;並有較細的環紋;內表面亦銀白色,有光澤,附有白色粉霜,細緻,易粘手。質堅硬,擊碎後,斷面起層。嗅之微似石灰氣味。以色白、殼厚實,沉重、表面帶粉灰和有光澤者爲佳。
2.7 炮製
去淨泥沙,打碎,生用,或煅後研成粉末用,其粉在四川亦稱爲"蛤粉"。
2.8 性味
鹹澀,微寒,無毒。
2.9 歸經
入肝、腎二經。
2.10 功能主治
固精斂汗,散結軟堅。治盜汗遺精,紅崩白帶,瘰癧結核,虛熱外浮,頭暈煩躁。
2.1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
2.12 注意
虛寒腫弱者忌服。
2.13 附方
①治陰虛陽亢,煩躁頭暈,虛熱外浮及盜汗遺精:土牡蠣、龍骨。煎湯服。
②治赤白帶下:土牡蠣、山藥、龍骨、海螵蛸、茜草。研末爲丸服。(清帶丸)
③治瘰癧結核:土牡蠣、貝母、夏枯草、玄蔘。研末爲丸服。(消核丸)
④治自汗不止:土牡蠣、黃芪、麻黃根、浮麥。研末爲散服。(牡蠣散)
2.14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