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蔘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tǔ rén shēn

2 滇南本草》·土人蔘

2.1 別名

土高麗蔘土洋蔘瓦參[1]

2.2 來源及產地

馬齒莧科植物錐花土人蔘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Caertn.的根。我國河南以南各地均有栽培。[1]

2.3 性味歸經

甘,平。入脾,肺經[1]

2.4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涼血止血。治氣虛乏力自汗脾虛泄瀉肺燥咳嗽虛喘頭暈目眩咯血吐血遺精,多尿,自汗盜汗,乳汁稀少,月經不調[1]

2.5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1]

2.6 化學成分

根含廿六烷醇、廿八烷醇、卅烷醇和它們的乙酸酯、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1]

3 滇南本草》整理本·土人蔘

土人蔘中藥名,出自《滇南本草》整理本。爲《滇南本草》記載的金鐵鎖之別名[1]

3.1 別名

土人蔘、昆明沙蔘、金絲矮坨坨[2]

3.2 來源及產地

石竹科植物金鐵鎖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 C. Wu et C. Y. Wu的根。產雲南[2]

3.3 性味

苦、辛,溫,有小毒[2]

3.4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止血,消癰排膿[2]

1.治風溼痹痛,胃寒疼痛跌打損傷。煎服:0.6~1.5g。颳去外皮用[2]

2.治創傷出血。研粉撒[2]

3.5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2]

3.6 化學成分

本品主含皁苷,苷元有棉根皁苷元、表棉根皁苷元等。亦含齊墩果烯類化合物。還含氨基酸有機酸[2]

3.7 藥理作用

初步藥理試驗,乙醇提取物有鎮痛作用。總皁苷還可抗炎、抗菌。皁苷有溶血作用刺激性強,毒性[2]

4 《四川中藥志》·土人蔘

土人蔘中藥名,出自《四川中藥志》。爲《貴州民間方藥集》記載的土黨蔘之別名[2]

4.1 別名

奶參土人蔘浮萍參、白洋蔘[3]

4.2 來源及產地

桔梗科植物大花金錢豹Campanumoea javanica Bl.或金錢豹C. javanica Bl. var. japonica Mak.的根。產廣西、四川、雲南等地[3]

4.3 性味

甘、微苦,溫[3]

4.4 功能主治

健脾補肺,祛痰止咳。治虛勞內傷肺虛咳嗽脾虛泄瀉,小兒疳積,乳汁不多,氣虛白帶[3]

4.5 用法用量

煎服:9~30g[3]

5 馬齒覓科植物櫨蘭的根·土人蔘

5.1 名稱

土人蔘 RadixTalinipaniculati(英)PanicledFameflowerRoot

5.2 別名

人蔘、參草、紫人蔘福參

5.3 來源

馬齒覓科植物櫨蘭Talinum paniculatum (Jacq.)Gaertn. 的根。

5.4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達60cm,肉質。莖直立,分技,綠色,基部稍帶木質。葉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7cm,寬2.5~3.5cm,先端略凹陷而有細凸頭,基部漸狹成短柄,全緣。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多呈2歧分枝;花瓣5,淡紫紅色;雄蕊10餘枚;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數。蒴果近球形,熟時3瓣裂。種子多數,黑色,有光澤,具微細腺點。花期6~7月,果期9~10月。

5.5 產地

多爲栽培。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

5.6 採製

秋、冬季挖根,洗淨,曬乾或蒸後曬乾

5.7 性狀

主根圓柱形,直徑1~3cm,長短不等,有的微彎曲,分枝如人蔘狀,並有少數鬚根殘留。肉質堅實。表面棕褐色,去皮者莫棕色,斷面乳白色。

5.8 化學成分

蕓薹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

5.9 性味

性平,味甘。

5.10 功能主治

健脾潤肺,止咳調經。用於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62.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