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不得臥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ài gǎn bú dé wò

2 英文參考

exogenous insomnia

sleeplessness due to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外感不得臥爲病證名[1]。指感受外邪所致不寐[1]。《症因脈治》卷三:“不得臥之症,諸經皆有,主熱者多。在外感門,有表熱裏熱半表半里熱,有氣分熱血分熱,有餘熱未盡,汗下太過等多種。”

4 表熱不得臥·外感不得臥

表熱不得臥爲病證名[2]外感不得臥之一[2]。因風寒傷於太陽陽明,或少陽鬱而發熱所致的不寐[2]。《症因脈治》卷三:“表熱不得臥之症,發熱身痛無汗煩熱不得臥太陽表熱症也;目痛鼻幹,身大熱,不得臥陽明表熱症也;時寒時熱,寒熱往來不得臥少陽表熱症也。治宜分經辨證,如太陽表熱不得臥無汗者,冬月,北方人麻桂湯;陽明表熱不得臥,幹葛升麻湯少陽表熱不得臥小柴胡湯。”

5 裏熱不得臥·外感不得臥

裏熱不得臥爲病證名[3]外感不得臥之一[3]。指三陽失於解表邪熱傳裏所致的不寐[3]。《症因脈治》卷三:“裏熱不得臥之症:身熱汗出,渴而引飲,小便不利太陽裏熱也;煩渴消水,口燥脣焦大便堅結,陽明裏熱也;寒熱口苦脅痛乾嘔少陽裏熱也。……裏熱不得臥之治:太陽裏熱,冬月五苓散,《家祕》用木通羌活湯陽明裏熱白虎湯,有下證者,承氣湯下之;少陽裏熱家祕黃芩湯。”

6 半表半里熱不得臥·外感不得臥

半表半里熱不得臥爲病證名[4]外感不得臥之一[4]。指邪搏心胸半表半里之間所致的不寐[4]。《症因脈治》卷三:“半表半里不得臥之症。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心下閉結,汗吐下後,反覆顛倒心中懊𢙐者,太陽半表半里熱也;咽燥口於,發熱汗出,煩躁不眠,陽明半表半里熱也;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得眠少陽半表半里熱也……半表半里不得臥之治:太陽者,羌活沖和湯少陽者,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陽明者,竹葉石膏湯知母葛根湯。”[4]

7 血熱不得臥·外感不得臥

血熱不得臥爲病證名[5]外感不得臥之一[5]。指陽邪陷於血分所致的不寐[5]。《症因脈治》卷三:“血熱不得臥之症,晝則了了,夜則發熱,睡中盜汗心煩驚起。”治療如清陰中伏火,丹溪有知柏四物湯[5]。左尺沉數,加羌活獨活;左關沉數,加柴胡山梔右關沉數,加升麻葛根。睡中盜汗,時時驚醒,當歸六黃湯等方[5]

8 氣熱不得臥·外感不得臥

氣熱不得臥爲病證名[6]外感不得臥之一[6]。指氣分邪熱所致的不寐[6]。《症因脈治》卷三:“氣熱不得臥之症,晝則發熱,夜則身涼,是陽氣傷於陽分而不得臥也;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氣受邪熱重陽無陰而不得臥也。”如左脈浮數,宜羌活敗毒散黃柏知母;左關數大,柴胡飲子右關洪數,白虎湯;骨節煩熱地骨皮散。”

9 餘熱不得臥·外感不得臥

餘熱不得臥爲病證名[7]外感不得臥之一[7]。指熱病餘邪未盡所致的不寐[7]。《症因脈治》卷二:“餘熱不得臥之症,表汗已出,表邪已退,身不發熱,但睡中盜汗小便色黃,夜多煩躁口苦舌幹,不得安睡。”治療如太陽餘熱,五苓散木通羌活湯下;少陽有熱,梔子柴胡湯陽明有熱,竹葉石膏湯[7]

10 虛煩不得臥·外感不得臥

虛煩不得臥爲症證名[8]外感不得臥之一[8]。因外感熱病發汗太過,或誤下傷裏,或妄用吐法而致[8]。《症因脈治》卷三:“身表已純,口雖作渴,不能消水,二便清利,神氣懶怯,時時欲睡,時時驚醒,此虛煩不得臥之症也。”如脈見空大者,宜補中益氣湯黃柏知母;脈見細數者,生脈散合涼天地煎真陽不足,心神失守者,棗仁遠志湯,甚則八味腎氣丸[8]

11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9.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0.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4.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5.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1.

治療外感不得臥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