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惡寒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ài gǎn è hán

2 英文參考

exogenous cold avers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外感惡寒爲病證名[1]惡寒證之一[1]。指惡寒由感受外邪所致者[1]。《張氏醫通》卷三:“外感內傷……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若脈浮緊,頭痛拘急,身疼微惡寒,熱起,是外感,審時令輕重發散之。”《證治匯補·惡寒》:“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

參見惡寒:惡(音wù誤)寒爲症狀[2]。即怕冷[2]。諸邪鬱遏表陽,或陽虛衛弱所致[2]。《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丹溪心法·惡寒》:“陽虛惡寒。”《張氏醫通·寒熱門》:“有衛氣虛衰,不能實表分肉惡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絕營衛,不能升發出表而惡寒者;有酒熱內鬱,不得泄而惡寒者。背惡寒痰飲。……外感內傷傷食、溫痰、火鬱、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證治匯補·惡寒》:“此第言陰陽正虛之病,他如風、寒、暑、溼、痰、火、鬱、瘀、癰、瘡,一切邪氣拂鬱於表,表中之陽氣不能發越者,皆令惡寒。”又:“惡寒者,雖居密室幃幕之中,猛火近熱之處,仍覺憎寒拘急,甚則毫毛畢直,鼓頷戰慄,非若惡風之候,見風則凜凜畏懼,無風則坦然自適也。”本證有外感惡寒內傷惡寒兩類[2]外感者,可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瘧疾等病症[2]內傷者,有陽虛惡寒痰飲惡寒鬱火惡寒[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1.

治療外感惡寒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