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婦產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ài yīn lóng tū xìng pí fū xiān wéi ròu liú

2 疾病代碼

ICD:C51

3 疾病分類

產科

4 疾病概述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爲低度~中度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具有病程長、生長緩慢、病變侷限、局部切除後易復發、轉移罕見等特點。在外陰發病少見,發病年齡在23~83 歲,多見於30~50 歲,有的病期可長達50 年。

一般無自覺症狀,個別有輕度或中疼痛,輕度外傷後可破潰出血體檢發現腫瘤通常單發,表現爲隆起硬固腫塊,亦可表現爲中央一塊物周圍有數個小結節包繞,固定於表面,被覆皮膚。深部與肌肉筋膜則不粘連。結節淡紅或淡藍紫色,有時呈多葉狀。切除不乾淨時容易復發。

5 疾病描述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爲低度~中度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具有病程長、生長緩慢、病變侷限、局部切除後易復發、轉移罕見等特點。外陰發病較少,好發於成人的軀幹和肢體近端。

6 症狀體徵

一般無自覺症狀,個別有輕度或中疼痛,輕度外傷後可破潰出血。常見部位爲大陰脣,以左側更多見,部分可累及陰蒂或陰阜。主要表現爲逐漸侵襲性生長,侵及皮下組織。初起一般爲無痛性的斑塊狀實性結節,經數年後可生長迅速,互相融合呈較大的不規則腫物。腫塊加速生長期可伴有局部疼痛,觸痛和潰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大多數患者均在此期來就診。

體檢發現腫瘤通常單發,表現爲隆起硬固腫塊,亦可表現爲中央一塊物周圍有數個小結節包繞,固定於表面,被覆皮膚。深部與肌肉筋膜則不粘連。結節淡紅或淡藍紫色,有時呈多葉狀。切除不乾淨時容易復發。

7 疾病病因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起源於真皮內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間葉細胞,部分發病與外陰局部所致的創傷有關,如陰道分娩等。

8 病理生理

腫瘤呈單個或多個皮膚和皮下結節大小可爲1cm×1cm 至8cm×10cm 不等,復發者常爲多個。表面被覆皮膚緊張或破潰,境界清楚,無包膜。復發者常見黏液變性質地較軟,罕見出血壞死

鏡檢主要分爲普通型、黏液型和纖維肉瘤變3 個亞型,後兩種常見於復發病例。瘤細胞梭形,似成纖維細胞形態較一致,常圍繞一箇中心(膠原或小血管)呈典型的車輻狀排列。異型性輕,可查見少數核分裂,無壞死腫瘤深部瀰漫浸潤於真皮和皮下,沿皮下脂肪小葉間結締組織間隔伸展,包裹入皮下脂肪,形成花邊樣或蜂巢樣圖像,或呈多層平行排列的圖像。復發病例的車輻狀結構不明顯,核分裂象增多。纖維肉瘤變使細胞更密,排列成長束,異型較著而核分裂較多(平均11/10HPF)。如發生黏液變,細胞鬆散而血管暴露

80%~100%的隆凸性皮纖維肉瘤表達CD34,而大部分隆凸性皮纖維肉瘤FFXⅢa 陰性。由於t(17;22)(q22;q13)使17 號染色體上的COL1A1 基因與22號染色體上的PDGFB 基因融合而形成的COL1A1-PDGFB 嵌合基因是隆凸性皮纖維肉瘤較特異的指標,Wang 等(1999)用RT-PCR 方法檢測隆凸性皮纖維肉瘤石蠟切片,發現約83%(10/12)的患者檢測到該基因,認爲COL1A1-PDGFB 融合基因可作爲輔助診斷指標,尤其對於不典型的隆凸性皮纖維肉瘤。Vanni 等(2000)在1 例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檢測到COL1A1-PDGFB 嵌合基因,並發現是COL1A1 基因的第37 外顯子與PDGFB 第2 外顯子的融合轉錄

9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臨牀表現出現隆起、堅固纖維性損害、生長緩慢、表麪皮萎縮時可做出診斷。病理檢查中找到緻密成纖維細胞排列成車輪狀結構即可做出診斷。

實驗室檢查:分泌物檢查檢測COL1A1-PDGFB 融合蛋白。新鮮組織可用多(DOPA)反應或S-100 蛋白免疫組化染色。

其他輔助檢查組織病理檢查

10 鑑別診斷

主要需與侵入皮下的皮膚纖維組織細胞瘤相鑑別。通常組織切片可以辨認,但需要作特殊染色。韌帶樣瘤可起源並附着於深在筋膜,表面有正常皮膚。隆凸性皮纖維肉瘤細胞成分單一,缺乏一般皮膚纖維組織細胞瘤所見的繼發性成分如巨細胞黃色瘤細胞、炎細胞等,車輻狀排列明顯。另外,大多數皮膚纖維瘤不表達CD34,而95%的皮膚纖維瘤表達FXⅢa,但兩者的特異性均不高。無色素性惡性黑素瘤有的需要鑑別,但不大有梭形細胞成車輪狀結構,同時可見交界活躍現象,而且不產生網狀纖維膠原。最近,Cribier 等(2002)發現ST3 蛋白在皮膚纖維瘤包括巨大皮膚纖維瘤中100%表達,而隆凸性皮纖維肉瘤無一例表達,可作爲區別兩者的指標。皮膚纖維組織細胞瘤無COL1A1-PDGFB 融合基因表達,故檢測COL1A1-PDGFB 融合蛋白亦有助於鑑別兩者。

11 治療方案

手術時機選擇非常重要,早期第一次手術設計合理,可獲根治。外陰局部擴大切除是首選治療。手術切除包括周圍3~5cm 正常皮膚,深至恥骨骨膜和尿生殖膈的筋膜1~2cm。如腫瘤較大者則需要植皮。放射治療效果不好,如屬復發病例,則更應廣泛切除。術中冰凍切片有利於確定切除是否完全。有學者提出採用Mohs 顯微手術方法,雖可減少局部復發和保留正常外陰組織,但由於需要高度準確和專業的手術技術,故尚難普遍推廣。

由於淋巴結轉移很少見,故無需常規切除。對於切緣陽性患者,術後予放療,而化療並不主張,除非有遠處轉移。對於復發或多次復發患者,再次根治性手術切除和修復重建仍是首選。有報道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患者在20 年內每2~4 年復發1 次,均予根治性手術切除,最後一次切除後隨訪7 年無瘤生存。STI-571 是一種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相對特異的抑制劑,有研究發現,口服STI-571 對於局部晚期和轉移性隆凸性皮纖維肉瘤在Ⅰ期臨牀試驗中有療效,但該藥物在隆凸性皮纖維肉瘤中的應用尚需進一步研究。

12 併發症

病竈部位合併感染

13 預後及預防

預後:隆凸性皮纖維肉瘤的5 年生存率爲91%~100%。普通型隆凸性皮纖維肉瘤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纖維肉瘤變型的惡性度更高,黏液型的惡性度與其他兩型的差異尚待觀察。

由於腫塊大多向周圍組織不規則浸潤,故完全性切除較難,手術切除後局部複發率爲20%~49%,由於80%的復發在術後3 年內,因此術後頭3 年每3~6 個月複查1 次,以後每年1 次長期隨訪。

雖然也有轉移到肺或附近淋巴結者,但不常見,而且僅出現於晚期,往往是局部多次復發的結果。全身性轉移少見,佔隆凸性皮纖維肉瘤的0.3%~0.5%,一般爲血行性轉移

預防: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合理手術治療、做好隨訪。

14 流行病學

在外陰發病少見,發病年齡在23~83 歲,多見於30~50 歲,有的病期可長達50 年。

15 特別提示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合理手術治療、做好隨訪。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