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皮脂溢性角化病

婦產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ài yīn pí zhī yì xìng jiǎo huà bìng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老年疣,基底細胞乳頭狀瘤,外陰脂溢性角化病,senile warts,basal cellpapilloma

4 疾病代碼

ICD:L82

5 疾病分類

產科

6 疾病概述

外陰皮脂溢性角化病是因角朊細胞成熟遲緩所致的一種良性表皮腫瘤外陰皮脂溢性角化病老年人患有的一種常見、多發病,30 歲以上發病,隨年齡增大,其發病率明顯增高,40 歲以上發病率佔90%,男女發病比例爲2∶1。

皮損可發生於黏膜、掌蹠之外的任何體表部位,以頭面、軀幹、上肢多見,腹部、臀部,外陰(陰阜、大陰脣外側)亦可見。外陰部脂溢性角化病可單獨或與其他部位同時發生

7 疾病描述

外陰皮脂溢性角化病是因角朊細胞成熟遲緩所致的一種良性表皮腫瘤

8 症狀體徵

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發病年齡女性遲於男性,男性更多見,皮損可發生於黏膜、掌蹠之外的任何體表部位,以頭面、軀幹、上肢多見,腹部、臀部,外陰(陰阜、大陰脣外側)亦可見。外陰部脂溢性角化病可單獨或與其他部位同時發生。初始損害爲小而扁平、境界清楚的淡褐色斑片,表面光滑或呈細疣狀,以後逐漸增大至數釐米,但直徑一般不超過3cm,圓形或卵圓形,顏色呈褐色或淡黑色,邊緣清楚,扁平略隆起皮面,偶有蒂,表面粗糙,乾燥乳頭瘤樣,被覆油膩性鱗屑或厚痂,剝除鱗屑或厚痂後基底粗糙、溼潤但不易出血,不少可見毛囊性角栓。發生於腹股溝、外陰部位的皮損亦可有蒂,表現爲皮贅樣、乳頭樣、蕈樣突起,本病可單發,但通常多發,數個至數百個不等,一般無自覺症狀,偶有癢感。病程緩慢,病期長,無癌變趨向。Leser-Trélat 徵:又稱多發性皮疹性脂溢性角化病(multiple eruptiveseborrheic keratosis),是伴惡性腫瘤脂溢性角化病,主要表現爲脂溢性角化病的皮損數目迅速增多,受累範圍擴大,伴明顯瘙癢。合併的惡性腫瘤以胃腸道腺癌多見,也可爲淋巴瘤蕈樣肉芽腫惡性黑色素瘤等。

9 疾病病因

脂溢性角化病因未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皮膚老化 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2.遺傳 泛髮型有陽性家族史,可表現爲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3.日曬 本病多見於外露部位,天光照射對其發生發展可能起一定作用

4.病毒感染 有文獻報道文身部位發生脂溢性角化病,與外傷後人類乳頭瘤病感染有關。

5.內臟惡性腫瘤,Ieser-Tré1at(多發性發疹性脂溢性角化病)皮疹與多種內臟腫瘤(尤其是胃腸道惡性腫瘤)及黑棘皮病有關。

10 病理生理

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徵爲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及乳頭瘤樣增生,腫瘤病變基底平坦,位於同一水平面上,兩端與正常表皮相連。增生的表皮中可見兩種類型細胞

1.鱗狀細胞或棘細胞,與正常表皮中所見鱗狀細胞相同。

2.基底樣細胞,酷似正常基底細胞,但較其小,胞核相對較大。本病從病理上可分爲角化型,棘層肥厚型,巢狀型,腺樣型,刺激型及黑素棘皮瘤6 型,常混合存在。

11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臨牀表現及組織病理檢查診斷不難。

實驗室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人乳頭狀瘤的聚合酶鏈反應(PCR)。

其他輔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12 鑑別診斷

外陰脂溢性角化病需與外陰痣細胞痣、尋常疣惡性黑色素瘤鮑溫病鑑別,組織病理檢查可鑑別之。

13 治療方案

本病不影響健康,不會癌變,故不需治療。病人因美容原因需要治療時,可用激光術、電灼術、液氮冷凍治療。亦可用5% 氟尿嘧啶軟膏外用,1 次/d,療效佳。

14 併發症

感染

15 預後及預防

預後:無不良預後。

預防:限制多脂、多糖飲食,多喫蔬菜,少用熱水肥皂清洗頭部,避免各種機械性刺激

16 流行病學

外陰皮脂溢性角化病老年人患有的一種常見、多發病,30 歲以上發病,隨年齡增大,其發病率明顯增高,40 歲以上發病率佔90%,男女發病比例爲2∶1。

17 特別提示

限制多脂、多糖飲食,多喫蔬菜,少用熱水肥皂清洗頭部,避免各種機械性刺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