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醫大辭典》·無莿根
無莿根爲中藥名,出自《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內科》[1]。
2.1 別名
有(mǎo卯)刺根[1]
2.2 來源及產地
葡萄科植物粵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Hook.et Arn.)planch.的根。分佈安徽、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等地。[1]
2.3 功能主治
1.治嗜鹽菌食物中毒,風溼性關節炎。煎服:30~45g。[1]
2.治急性乳腺炎,急性淋巴結炎,骨髓炎,膿皰瘍,溼疹,丹毒,癤腫。煎服或外敷。[1]
2.4 藥理作用
3 《*辭典》·無莿根
3.1 出處
《全展選編·內科》
3.2 拼音名
Wú Cì Gēn
3.3 來源
3.4 原形態
木質蘑本,全體無毛;卷鬚粗壯。1回羽狀複葉,有小葉3~5個,或爲近2回羽狀複葉(即最下一對小葉再各分爲3小葉);小葉近革質,卵形或矩圓形,大小不一,長2~8釐米,先端短尖,基部圓鈍,有時闊楔形,邊緣有不明顯的鈍齒。3~4回2歧聚傘花序;花長約2毫米;花柄與花等長;萼邊緣不分裂;花瓣5,頂端鈍;花柱錐尖。果倒卵狀扁球形,直徑5~6毫米,熟時紫黑色。
3.5 生境分佈
分佈安徽、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3.6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治骨髓炎,急性淋巴結炎,急性乳腺炎,膿皰瘡,溼疹,丹毒,癤腫,嗜鹽菌食物中毒.
《廣西藥植名錄》:"根:消腫毒。全株:清暑熱。"
3.7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1.5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3.8 附方
治嗜鹽菌食物中毒(上腹部絞痛,腹瀉,大便如洗肉水樣):生無莿根一兩半,生薑五錢。加水二碗煎,一次或分次服。小孩、老人及症輕者酌減。(《全展選編·內科》)
3.9 臨牀應用
曾用於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感染性疾病共4000餘例,治癒3013例,治癒率約70%,且未見不良反應。現將治療病種分述如下:
骨髓炎12例,用藥15~20天,痊癒7例,顯效5例;骨結核7例,用藥30~60天,痊癒3例,顯效4例。
②治療急性淋巴結炎
共35例,其中急性頸淋巴結炎31例,急性腹股溝淋巴結炎4例,經治3~6天,痊癒31例,顯效4例。
③治療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10例經治3~5天,痊癒8例,顯效2例。
計治療膿皰瘡、溼疹、蜂窩組織炎、丹毒、癤腫、膿腫共2028例,用藥2~10天,痊癒1504例,顯效152例,無效372例。
計1364例,經治3~6天,結果痊癒率達71.8%,顯效率15.1%,無效13.1%。
急性喉頭炎137例,經治2~6天,痊癒86%,顯效8.6%。急性扁桃體炎37例,治療1~4天,痊癒32例,顯效5例。
⑦治療化膿性中耳炎及乳突炎
共84例,經治5~9天,痊癒34例,顯效45例,無效5例。
急性支氣管肺炎65例,治療1~2天,痊癒18例,顯效42例,無效5例;急性支氣管炎254例,用藥3~6天,痊癒26.3%,顯效73.7%。
⑨治療急性腎炎
38例經治6~10天,痊癒12例,顯效26例。
⑩治療風溼性關節炎
45例經治4~9天,痊癒30例,顯效15例。
此外,對深肌炎、深肌膿瘍、急性牙槽膿腫,流產合併感染、外科術後預防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給藥方法:常用煎劑、注射劑及片劑。煎劑:成人每次用幹品粵蛇葡萄1.5~2兩和少許豬骨加水過藥面,煎後加少量食鹽及米酒沖服,每天1劑。注射劑:將粵蛇葡萄製成1:2的注射液,成人每次肌注3~4毫升,每日2次。片劑:每片約含生藥1克,成人每次6~8片,每日3~4次。
3.10 摘錄
《*辭典》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