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ive kinds of flaccidit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ive infantile flaccidit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five kinds of flaccidity in infant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4 小兒頭軟、項軟、手軟、腳軟、肌肉軟·五軟
五軟(five kinds of flaccidity[1]、five infantile flaccidity[2])爲病證名[3]。是指以小兒頭項、口、手、足、肌肉等軟弱無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3][3]。見《嬰童百問》。五軟又名軟癱[3]。
4.1 病因病機
多因稟受不足,氣血不充,而致骨脈不強,筋肉痿弱[3]。《保嬰撮要》:“原其要,總歸於胃。蓋胃爲水穀之海,爲五臟之本,六腑之大原也。治法必先以脾胃爲主,俱用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頭項手足三軟,兼服地黃丸。”
4.2 分類
4.2.1 頭軟
4.2.1.1 病因病機
小兒先天胎稟不足,腎之陽虛髓弱,後天營養不良,脾之清陽不升,故頭軟不能抬舉[4]。
4.2.1.2 治療
4.2.2 項軟
項軟指項頸軟弱無力[5]。《世醫得效方·項軟》:“頸垂軟,頭不得正,或去前,或去後。”古稱天柱骨倒[5]。
4.2.2.1 病因病機
項軟爲督脈病變,多因腎氣精髓衰耗所致[5]。《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屬五軟之一,常見於小兒體虛,也可見於老年陽氣衰退、虛勞、久病等[5]。
4.2.2.2 治療
治宜補腎填精,強健筋骨爲主[5]。方如健骨散、生筋散等[5]。
4.2.3 手足軟
4.2.3.1 病因病機
四肢爲脾所主[6]。小兒胎稟不足,乳食失調,以致肝腎脾胃虛弱,故四肢無力,手軟不能握持,足軟不能站立[6]。
4.2.3.2 治療
治以補益爲主[6]。先用補腎地黃丸滋補肝腎,繼用扶元散調補脾胃[6]。
4.2.4 肌肉軟
4.2.4.1 病因病機
肌肉爲脾所主,小兒乳食不足,脾胃氣虛,故肌肉虛軟,皮膚鬆弛,形體瘦弱,智力遲鈍[7]。
4.2.4.2 治療
4.2.5 口軟
4.2.5.1 病因病機
4.2.5.2 治療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0.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66.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1.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0.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6.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