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陷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ǔ xiàn

2 英文參考

five conditions of internal collap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五陷爲病證名[1]。出《古今醫鑑》。指五種痘瘡重證。痘瘡之毒,由內向外透出爲順,已出復入的爲陷[1]。痘出不能成漿的,謂之倒陷[1]五陷,指痘瘡已出,由於調治失宜,以致毒氣內陷,其漿不成的五種嚴重情況[1]。臨牀分爲紫陷黑陷白陷灰陷血陷[1]

4 紫陷·五陷

紫陷爲病證名,五陷之一[2]。清·周冠痘疹精詳》:“痘出稠密,暈紅紫而頂陷下者,紫陷也。”由血熱熾盛所致[2]。其症必氣粗,身熱口渴煩躁不安[2]。治宜涼血解毒,用犀角地黃湯加減[2]

5 黑陷·五陷

黑陷爲病證名,痘證五陷之一[3]。出元·朱震亨《幼科全書》。其特點爲痘瘡暈腳乾枯,中有黑臍[3]。爲毒火內盛,營血乾枯所致[3]。治宜涼血解毒,瀉火清營[3]。用清瘟敗毒飲[3]

6 白陷·五陷

白陷爲病證名,痘疹五陷證之一[4]。《痘疹精詳》:“痘出稠密,其色淡白,根無紅暈而頂陷者,白陷也。”爲氣血兩虛所致,宜大補氣血,用人蔘養榮湯當歸補血湯加味[4]

7 灰陷·五陷

灰陷爲病證名,五陷之一[5]。指痘出稠密,其色如灰,根腳無紅暈而頂陷者,爲氣血大虛所致[5]。宜大補氣血,用人蔘養榮湯當歸補血湯加味[5]

8 血陷·五陷

血陷爲病證名,痘疹五陷證之一種[6]。《痘疹精詳》:“血陷之下證,與紫陷相似,須要詳辨。血陷透頂通紅,不帶紫色。紫陷血熱必氣粗,身熱口渴煩躁,治宜涼血爲主;血陷氣虛,氣弱不能統血,故血僭居氣位,痘亦紅而陷也,見症必氣緩身涼,不煩不渴,治以補氣爲主,斷不可投涼血之劑。”

9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9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4.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2.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3.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