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gan disease of five zang-viscer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五臟疳(gan disease of five zang-viscera[1])爲病證名[2]。是指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腎疳等五種疳證的合稱[3][3]。即五疳[3]。同五臟疳證[3]。《小兒藥證直訣》:“疳證有五,謂五臟所受,故得其名。”
4 分類
4.1 心疳·五臟疳
心疳(heart gan disease[3])爲病證名[4]。是指以時時驚煩,咬牙弄舌,口舌生瘡,面色紅,白睛有紅絲,口渴心煩,睡喜伏臥,納呆消瘦,或見發熱汗出爲主要表現的疳證[4]。五疳之一[4]。又名驚疳[4]。
4.1.1 病因病機
4.1.2 症狀
症見患兒面紅,眼白中有紅絲,高熱,有汗,時時驚煩,咬牙弄舌,口燥渴飲,口舌生瘡,胸膈煩悶,睡喜伏臥,食慾不振,肌肉消瘦[4]。
4.1.3 辨證論治
熱重者宜清心瀉火,用瀉心導赤散(《醫宗金鑑》:黃連、木通、生地、甘草);病久心氣不足者,宜理脾補心,用四君子湯加當歸、茯神[4]。
4.2 肝疳·五臟疳
肝疳(liver gan disease[4])爲病證名[5]。是指以面目、爪甲發青,眼澀而睜眼困難,目視昏暗,或夜盲,甚見單腹脹大,青筋暴露,大便色青等爲主要表現的疳證[5]。五疳之一[5]。出《顱囟經》捲上。又名筋疳、風疳[5]。
4.2.1 病因病機
《證治準繩》引楊氏雲:“肝疳者由乳食不調,肝臟受熱所致也。”
4.2.2 症狀
主要症狀爲面目、爪甲發青,眼澀不能睜開,昏暗雀盲成爲疳眼,同時伴有肚大筋青,體瘦,大便色青等[5]。
4.2.3 治療
治療宜清肝泄熱,用瀉青丸加減,次用集聖丸(《幼科發揮》:黃連、幹蟾、青皮、莪術、使君子、砂仁、蘆薈、夜明砂、五靈脂、當歸、川芎、木香)以清熱除疳,健脾消積[5]。
4.3 脾疳·五臟疳
脾疳爲五疳之一[6]。又名肥疳、食疳、奶疳[6]。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證候[6]。
4.3.1 病因病機
4.3.2 症狀
《古今醫鑑》:“疳在脾,則面黃身熱,腹脹肚大,好喫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減食,消瘦。”有時吐瀉,夾有蛔蟲等[6]。
4.3.3 治療
治以攻積殺蟲爲主,用集聖丸(方見肝疳條);積去以後,應調理脾胃,用參苓白朮散[6]。
4.4 肺疳·五臟疳
肺疳(lung gan disease[6])爲病證名[7]。是指以咳嗽,氣喘,口鼻生瘡,面色白,毛髮枯焦,肌膚乾燥,或見惡寒發熱,常流清涕等爲主要表現的疳證[7]。五疳之一[7]。又名氣疳、疳𧏾[7]。
4.4.1 病因病機
4.4.2 症狀
《小兒藥證直訣》:“肺疳,氣喘,口鼻生瘡。”肺屬金,色白,主皮毛,所以除上述症狀名外,還有面白咳嗽,毛髮枯焦,肌膚乾燥,雞皮疙瘩,惡寒發熱,常流清涕等[7]。
4.4.3 治療
治宜疏散風邪,用止嗽散;繼則清熱潤肺,用阿膠散;日久氣虛,則宜益氣之劑,如參苓白朮散加減[7]。
4.5 腎疳·五臟疳
4.5.1 病因病機
多系先天不足,察賦虛弱,患有解顱、鶴膝、五遲等病;復因嗜食甘肥,不知節制,以致臟腑伏熱,津液耗傷,日久腎陰枯涸而成[8]。
4.5.2 症狀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載腎疳“其候上熱下冷,寒熱時作,齒斷生瘡,耳焦腦熱;手足逆冷,吐逆滑泄;下部生瘡,脫肛不收,夜啼饒哭,漸成困重,甚則高骨乃敗。”
4.5.3 治療
治宜先用集聖丸(方見肝疳條),消疳解毒;繼進九味地黃丸(《證治準繩》:熟地黃、赤茯苓、山茱萸肉、川楝子、當歸、川芎、牡丹皮、山藥、使君子肉)[8]。滋陰養腎,兼以療疳[8]。如體質極端虛弱,宜大補氣血,用人蔘養榮丸[8]。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0.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2.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9.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6.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9.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