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蘇散

理氣和中 疏散風寒 中醫學 方劑學 中藥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āng sū sǎn

2 英文參考

xiangsu powd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yperi and Perillae Powd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香蘇散爲方名,同名方劑約有9首。其中,《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爲常用方,組成爲香附(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1]。具有疏散風寒理氣和中的功效[2]。治四時瘟疫傷寒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2]

4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之香蘇散

4.1 處方

香附(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2]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

4.2 炮製

上爲粗末。

上爲粗末[2]

4.3 功能主治

四時瘟疫傷寒

功能疏散風寒理氣和中[2]。治四時瘟疫傷寒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2]

4.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一日三次;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2]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

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

嘗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4.5 方解

方中蘇葉疏散風寒,兼以理氣和中,爲君藥香附調理氣血,且疏解肝胃之氣,爲臣藥陳皮協助君、臣藥理氣化滯,爲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爲使[2]。合而成爲理氣解表之劑[2]

4.6 出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 世醫得效方》卷一方之香蘇散

5.1 方名

香蘇散

5.2 組成

香附五兩,紫蘇(去根)二兩半,陳皮甘草蒼朮(米泔浸,炒黃)各二兩[2]

香附子5兩(炒去毛),紫蘇(去根)2兩半,陳皮2兩,甘草2兩,蒼朮2兩(切片,米泔浸,炒黃)。

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 甘草60克 蒼朮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5.3 製備方法

銼散

5.4 主治

四時傷寒傷風傷溼傷食頭痛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心疼,泄瀉自汗時行暴瀉

香蘇散傷寒傷風傷溼傷食

香蘇散四時傷寒傷風傷溼傷食[2]

5.5 用法用量

爲粗末,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蔥白二根,水煎,不拘時服,得頭汗爲宜[2]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蔥白2根,煎服,不拘時候,得汗爲妙。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薑3片,蔥白2根煎,不拘時候服。得汗爲妙。

5.6 加減

頭痛,加白芷川芎細辛荊芥穗各半錢[2]

頭痛,加川芎白芷細辛荊芥穗各1.5克。

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桔梗烏梅各半錢,桑白皮七寸[2]

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烏梅各1.5克,桑白皮2.1釐米。

心疼,加菖蒲、半夏各半錢[2]

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

泄瀉,加木瓜藿香葉各半錢[2]

泄瀉,加木香藿香各1.5克。

傷溼自汗時行暴瀉,加生薑三片,車前子一撮[2]

5.7 附註

本方加沉香,名“沉香飲子”。

6 胎產心法》捲上方之香蘇散

6.1 方名

香蘇散

6.2 組成

香附(炒)2錢,紫蘇2錢,陳皮1錢,藿香葉5分,縮砂5分,炙草5分。

6.3 主治

妊娠霍亂

6.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6.5 加減

轉筋,加木瓜1錢;胎動不安,加土炒白朮1錢5分;如夏月得之,加黃芩1錢5分,炒黃連1錢,香薷2錢;如冬月得之,加人蔘土炒白朮各1錢,炮姜5分。

7 《幼科金針》捲上方之香蘇散

7.1 方名

香蘇散

7.2 組成

香附、蘇葉、陳皮甘草柴胡桂枝防風羌活

7.3 主治

小兒嘔吐

7.4 用法用量

上加生薑3片,水煎熱服

8 嬰童百問》卷十方之香蘇散

8.1 方名

香蘇散

8.2 別名

香蘇飲

8.3 組成

香附子、陳皮紫蘇川芎甘草白芷等分

8.4 主治

小兒出疹作瀉。

8.5 用法用量

生薑蔥白水煎服。

8.6 加減

瀉症,加白朮茯苓;嘔症,加茯苓白芍藥

8.7 製備方法

銼散

8.8 附註

香蘇飲(《證治準繩·幼科》卷五)。

9 證治要訣類方》卷三方之香蘇散

9.1 方名

香蘇散

9.2 組成

紫蘇香附陳皮甘草檳榔木瓜(加木香1錢)。

9.3 主治

將產腳赤腫,俗名皺腳

9.4 用法用量

生薑蔥白水煎服。

10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紹興續添方)方之香蘇散

10.1 方名

香蘇散

10.2 別名

神挼香蘇散

10.3 組成

香附子(炒香,去毛)4兩,紫蘇葉4兩,甘草(炙)1兩,陳皮2兩(不去白)。

10.4 主治

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膈滿悶,噯氣惡食,以及妊娠霍亂子懸、魚蟹積等。四時瘟疫傷寒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妊娠霍亂。魚蟹積。子懸

10.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3次;若作細末,只服2錢,入鹽點服。

10.6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0.7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藥也,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裏氣而消內壅,橘紅能兼行表裏以佐之,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爲使也。

2.《醫林纂要》:紫蘇辛溫,補肝祛風發汗,亦表散風寒主藥香附辛溫,行肝氣於脾胃,以祛鬱宣滯,此用治內也;陳皮辛,行肝氣,苦理脾胃,去白則輕而能表,此以兼行內外甘草緩肝和中;加姜、蔥煎,以祛風表汗爲主。此表裏兼治,而用藥有條理,亦良方也。此補肝而平胃也。

10.8 附註

神挼香蘇散(《保命歌括》卷六)。

11 博濟方》卷二方之香蘇散

11.1 方名

香蘇散

11.2 組成

紫蘇葉1分(揀擇淨,焙乾),肉豆蔻1分(去殼),天雄1分(銼碎,以鹽1分同炒令黃色住),青皮(去白)1分,蠻姜半分(炮),白朮半兩(銼細,微炒黃色),縮砂仁1分,川芎1分,甘草1分(炙)。

11.3 功效

調順中脘,平和胃氣。

11.4 主治

肝亢風盛,刑于脾胃,致多飧泄

11.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5分,溫服,每日3次。

11.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1.7 附註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紫蘇散”。

12 衛生寶鑑》卷十四方之香蘇散

12.1 方名

香蘇散

12.2 組成

陳皮(去白)1兩,防己半兩,木通半兩,紫蘇葉半兩。

陳皮(去白)一兩,防己木通紫蘇葉各半兩[2]

12.3 主治

香蘇散水氣虛腫小便赤澀。久居卑溼,或爲雨露所襲,致身重腳弱關節疼,發熱惡寒小便澀,大便泄,自汗,或腹滿

水氣虛腫小便赤澀[2]

12.4 用法用量

爲粗末,每服二錢,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2]

每服2錢,以水2盞,加生薑3片,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1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3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