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食材 中醫學 食療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ǎo mǐ

2 概述

小米又名粟,古代叫禾,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屬禾本科,我國北方通稱穀子,去殼後叫小米,它性喜溫暖,適應性強。 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現主分佈於我國華北、西北和東北各地區。

小米品種很多,按米粒的性質可分爲糯性小米和粳性小米兩類;按穀殼的顏色可分爲黃包、白色、褐色等多種,其中紅色、灰色者多爲糯性,白色、黃色、褐色、青色者多爲粳性。一般來說,穀殼色淺者皮薄,出米率高,米質好;而穀殼色深者皮厚,出米率低,米質差。著名品種有山西沁縣黃小米,山東章丘龍山小米、山東金鄉的金米、河北桃花米等。

小米粒小,色淡黃或深黃,質地較硬,製成品有甜香味。我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後,都有用小米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小米熬粥營養豐富,有“代蔘湯”之美稱。

小米中藥名,出自《本草蒙筌》,爲《名醫別錄》記載的秫米之別名[1]

3 小米的別名

小米、糯秫、糯粟、黃米[2]

粟米、稞子、秫子、黏米、白梁粟、粟谷

4 來源及產地

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L.) Beauv.的種子之黏者。山東、河北及東北各地都有種植[2]

5 性味歸經

甘,微寒。入胃、大腸經[2]

6 功能主治

主治胃氣不和,夜不得眠,胃弱久瀉[2]

7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2]

8 小米的食用量

每餐60克(不宜多食、久食)

9 小米營養價值

1. 小米因富含維生素B1、B12等,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瘡的功效;

2. 小米具有防止泛胃、嘔吐的功效;

3. 還具有滋陰養血的功能,可以使產婦虛寒體質得到調養,幫助她們恢復體力;

4. 小米具有減輕皺紋、色斑、色素沉着的功效。

5. 中醫認爲小米粥表面漂浮的一層“米油營養極爲豐富,可以代替蔘湯;

6. 用小米煮粥,睡前服用,易使人安然入睡;

10 小米的選購

1. 識別用薑黃粉染色的小米:用薑黃粉染色的小米,煮成粥後米爛如泥,湯清似水,失去了小米原有的風味和營養成分,使用價值不大。要判斷小米是否被染色,可用手拈幾粒小米,沾點水在手心裏搓一搓,凡用薑黃粉染過色的小米顏色由黃變灰暗,而手心會殘留黃色粉狀物;

2. 小米在原住民傳統社會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如在布農族,小米是農業祭禮的中心,象徵着家庭的財富。

11 小米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均可食用

1. 小米是老人、病人、產婦宜用的滋補品;

2. 氣滯者忌用;素體虛寒小便清長者少食。

12 小米食療功效

小米味甘、鹹、性涼;入腎、脾、胃經;(陳粟米味苦,性寒)

具有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之功效;

主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陳粟米能止,解煩渴)

13 小米相剋的食物

小米忌與杏仁同食。

14 小米的食用建議

1. 小米宜與大豆或肉類食物混合食用,這是由於小米氨基酸中缺乏賴氨酸,而大豆氨基酸中富含賴氨酸,可以補充小米的不足;

2. 小米粥不宜太稀薄;淘米時不要用手搓,忌長時間浸泡或用熱水淘米;

3. 小米蛋白質營養價值並不比大米更好,因爲小米蛋白質氨基酸組成並不理想賴氨酸過低而亮氨酸又過高,所以產後不能完全以小米爲主食,應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營養

4. 小米可蒸飯、煮粥、磨成粉後可單獨或與其他麪粉摻和製做餅、窩頭、絲糕、發糕等,糯性小米也可釀酒、釀醋、製糖等。

1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