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風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ǎo zhòng fēng

2 英文參考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小中風爲病名。指頭暈眼花跌僕不知人事而隨即恢復者,不似中風跌僕昏迷不醒、肢體癱瘓。《景嶽全書·雜證謨》:“但忽運而忽止者,人皆謂之頭運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謂之中風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氣血未敗,故旋見而旋止,即小中風也。”病相似於一過性腦缺血。

眩暈中風

眩暈爲病名。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又稱眩運頭旋眼花。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醫碥·眩暈》:“眩,惑亂也,從目從玄。玄,黑暗也,謂眼見黑暗也,虛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暈與運同,旋轉也,所見之物皆旋轉如飛,世謂之頭旋是也。”《證治匯補·眩暈章》:“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不省人事。蓋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多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氣血衰弱,臟腑陰陽失調等所致。《東醫寶鑑·外形篇》:“眩暈,有風,有熱,有痰,有氣,有虛,有溼。”歷代醫家有不同論述。如劉河間主風火。《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爲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爲之旋轉。”朱丹溪主痰。《丹溪心法·頭眩》:“無痰則不作眩。”張景嶽主虛。《景嶽全書·雜證謨》:“無虛不能作眩。”根據病因症狀之不同,可分爲風暈溼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鬱眩暈肝火眩暈虛暈等。詳各該條。相當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暈動病等。[1]

中風(zhòng衆)爲病名。1.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又名卒中。指卒暴昏僕,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言語謇澀的病證。中風病因,歷代醫書論述不同。《醫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靈》、《素》作外風論治;劉河間中風非外中於風,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東垣以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丹溪謂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王安道則謂劉、李、朱三說是以類中風之病視爲中風而立論,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溼者,類中風而非中風辨證分中絡、中經中腑中髒。《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吐涎。”對猝然昏僕,不省人事者,又有閉證脫證之分。本病可見於腦血管意外中毒性腦病等。參真中風類中風等條。2.指外感風邪的病證。是太陽表證之一。《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2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

治療小中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