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針十四法

鍼灸學 中醫學 刺法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à zhēn shí sì fǎ

2 註解

下針十四法指十四種進針基本操作手法。即動、搖、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1]

參見“十四法”:

十四法指針刺操作過程中的十四種基本手法。出《針經指南》。原稱“手指補瀉法”,即動、退、進、搓、盤、搖、彈、捻、循、捫、攝、按、爪、切。後《金針賦》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並指出了各法的用途。即“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而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爲穴閉;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問對》所載,將爪法切法合併,捻法搓法合併,又另加努法,並對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較詳細論述和闡發。[2]

3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