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 中醫學 中醫病名 癰 中醫外科學
xié yōng
hypochondrium abs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脅癰(hypochondrium abscess[1])爲病名[2]。出《醫學入門》卷六[2]。又名穿脅癰、脅瘡[2]。指生於季肋處的癰[2]。
脅癰由肝膽經鬱火而成,多發於體虛之人[2]。
脅癰易發於軟脅部,初起如梅、如李,逐漸生長增大,色紅焮痛,易膿易潰,膿多稠[2]。病程較脅疽短。
治宜清熱解毒,疏肝瀉火。
可服柴胡清肝湯[2];或用地榆、雙花各五錢,川貝母、當歸各二錢,穿山甲(炮)、赤芍各三錢,皁刺、連翹、白芷各錢半,甘草二錢,夏枯草一兩,牛子錢半,地丁一兩,鮮菊花根一兩,煎服[2]。
已成膿者服托里透膿散,並切開排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