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膝關節結核病竈清除和加壓融合術用於膝關節結核的手術治療。膝關節是全身關節中滑膜最多的關節,因其滑膜豐富,故滑膜結核發病率較高。但在臨牀上滑膜結核常不易與其他慢性滑膜炎區別,因而有一定的誤診率。爲了挽救膝關節功能,應在抗結核藥物保護下,早期進行病竈清除術以達到及時制止病變的發展,最大限度地保留關節功能。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12.3.6.2-1~3.12.3.6.2-3)。
6 適應症
膝關節結核病竈清除和加壓融合術適用於:
8 術前準備
1.術前須用抗結核藥物治療2周,局部有竇道者,應對其膿液進行膿液培養和藥敏試驗,以便選用有效的抗生素藥物。
2.對膝關節有嚴重畸形者,如無骨性強直,在術前應行2~3周骨牽引或皮膚牽引,以糾正攣縮畸形,這樣可以防止術中因伸直膝關節而造成的血管神經損傷。
9 手術步驟
9.1 1.切口
前正中切口。自膝關節上10cm處,沿肢體縱軸向下經髕骨前面垂直向下,至脛骨結節稍下方(圖3.12.3.6.2-4)。
9.2 2.顯露病竈
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髕骨前面直達髕上囊表面,髕韌帶正中剖開,切除髕骨及髕下脂肪墊。將股四頭肌腱的兩半向內、外側牽開,自髕上滑囊頂部剝離和切除該滑囊及膝內、外側滑膜。將膝關節屈曲90°,切斷側副韌帶及半月板和交叉韌帶,使膝關節向前脫位。進一步切除股骨內、外側滑膜和關節囊後側滑膜。此處注意勿傷及膕動、靜脈和神經(圖3.12.3.6.2-5)。
9.3 3.切除關節骨端
在膝關節屈曲90°位置,用寬剝離器保護膕窩處血管、神經,以搖擺鑽或板鋸與脛骨縱軸垂直位,自脛骨關節面下1cm處截骨。然後在與股骨縱軸成100°~105°角的情況下,自股骨關節面以上1.5cm處截骨。注意股骨與脛骨兩截骨面要平行,防止融合後發生膝內、外翻畸形。截骨後使關節融合於170°左右。若股骨或脛骨部仍殘留病竈,要徹底刮除,缺損部分可用髕骨塊填充(圖3.12.3.6.2-6)。
9.4 4.加壓融合
將下肢伸直位,自脛骨外側脛骨結節平面,與脛骨幹垂直在周徑1/2處橫行穿入一骨圓針,過對側骨皮質與皮下,在圓釘頂起的皮膚切一小口,使圓針穿出,隨即將加壓器兩個側柱下端分別套在該針的兩端。在使股骨與脛骨端對合的情況下,以另一骨圓針插入內側柱上端的孔道內,穿入股骨髁上部內側的皮膚,該針與脛骨圓針平行的情況下,穿過股骨至對側皮下,在頂起的外側皮膚切開小口使針穿出。外側安放加壓器的外側柱,然後擰緊加壓器上的兩個螺絲。在兩圓針的皮膚處,股骨圓針下方皮膚和脛骨圓針的皮膚處,股骨圓針下方皮膚和脛骨圓針上方皮膚稍延長點切口,以防加壓後皮膚受壓(圖3.12.3.6.2-7)。
9.5 5.關閉傷口
10 術中注意要點
1.膝關節屈曲較重,關節切骨後,伸直膝關節,由於膕部組織緊張,也起到骨面緊密對合的作用,爲避免骨端術後移位,可用2枚骨圓針交叉固定。
2.由於膕窩部血管和神經緊貼關節囊後壁通過,且有時與該部病變發生粘連,因此,當清除病竈時,要注意避免誤傷血管與神經。膝關節伸直時,一定要檢查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若因伸直膝關節而引起足背動脈的搏動減弱或消失,則寧可增大膝關節的屈曲度或適當多切除一些骨質,也決不可使血管受到損傷。
3.爲使截骨面平整,增加骨端的穩定性,應爭取一次完成截骨。使關節融合於170°左右的角度。同時應注意骨端。勿切除過多,以免肢體過短,影響功能。對小的孤立性病竈用刮匙刮除後,可利用切下的髕骨進行植骨。
4.加壓融合的力量不宜過大,以鋼針稍呈彎曲狀即可,如骨端骨質疏鬆明顯,則不宜行加壓融合,應改用鋼針交叉固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