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結核關節融合術

手術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ī guān jíe jié hé guān jíe róng hé shù

3 適應

1. 15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晚期全關節結核

2.已治癒膝關節結核屈曲畸形者。

3.病變靜止或已治療的膝關節結核纖維或骨性強直行走困難者。

4 禁忌

高齡體弱合併有心臟疾患、糖尿病、肝腎等其他嚴重病症者。

5 準備

1.抗結核治療2~3周,血沉在30mm/h以下。

2.加強全身支持療法,血紅蛋白在100g/L以上。

6 方法

1.體位麻醉  仰臥位,患側大腿上部用氣囊止血帶。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

2.操作步驟  切口及病竈顯露與清除同膝關節病竈清除術。徹底清除關節內外所有結核病變物質(包括滑膜、死骨、乾酪、肉芽、膿液壞死軟骨等)之後,同時將關節內外纖維粘連、瘻管一併切除乾淨,極度屈曲的膝關節應切斷十字韌帶和內、外側副韌帶注意損傷外側的腓總神經和後方神經血管。在脛骨上端做骨膜下剝離,特點是將脛骨平臺後方骨膜及軟組織向下推開和股骨下端髁間窩水平做骨膜下剝離時,用紗布勒住脛骨平臺後方並向下壓,以保護後方膕窩內血管神經。用板鋸或電鋸在脛骨上端垂直於脛骨長軸做橫行截骨,切去1~2cm。股骨下端在髁間窩以上水平進行截骨,截骨面與股骨長軸成100°~105°角。保持膝關節約5°~15°的屈曲。兒童因骺板尚未閉合,在日後生長過程中仍可有繼發屈曲畸形,因此可融合在180°伸直位。有時內外關節面骨質破壞程度相差很大,難以作內外水平截骨,則可考慮採用階梯式或“V”形截骨。

股骨脛骨截骨面的對合應當符合三個條件:其一,前面觀股骨脛骨線對直,並通過患足第1、2趾間;其二,側面觀膝關節微屈5°~15°;其三,股骨脛骨截骨面對合應平整無間隙。股骨脛骨截骨應儘量少切,儘可能多地保留肢體長度,但病竈必須切除乾淨。如骨質缺損較多可考慮取髂骨松質植入。對手術前長期屈曲畸形者,在伸膝對合截骨面時,應注意膕窩部不可太緊張,同時應觸摸足背動脈,避免因伸膝造成血管神經損傷,如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則應增加截骨長度或增加膝屈角度。

關於是否摘除髕骨,應視情形而定:晚期全關節結核如髕骨無骨質破壞或僅有輕度破壞,在不影響膝關節融合和融合角度時,以保留髕骨維持原膝關節外觀爲好;如截骨後因骨質缺損大,融合面不理想,可將髕骨軟骨面剷除,向後嵌壓植於股骨脛骨之間;如全關節結核髕骨破壞嚴重不得不摘除時,方可將髕骨摘除。髕骨摘除可沿髕骨兩側緣切開髕骨內外側支持韌帶及髕上緣四頭肌腱兩側和髕下的髕韌帶兩側,將髕骨腱膜向內外剝離後切除整個髕骨,保留髕前腱膜,修復韌帶。爲了保證膝關節融合術成功和融合確實可靠,還須有效的內、外固定。

膝關節融合術的內固定法有加壓固定法(即膝關節加壓融合術)、骨圓針交叉圓定法、鋼板螺釘固定法、骨栓植骨固定法等。

(1)膝關節加壓固定術(加壓融合術):是治療晚期膝關節結核最常用的方法,其優點是加壓可使截骨創面緊密接觸,並使其位置保持不變,加壓可刺激生長癒合,加速關節融合。術中股骨穿刺應由內向外在股骨內收肌結節上方一橫指處,骨圓針應穿入骨幹中部,既不偏前又不偏後。偏前易使截骨創面後方裂開對合不嚴,影響融合;偏後則有損傷血管之危險。脛骨穿刺應由外向內在腓骨小頭下方及前方一橫指處進針,以免損傷腓總神經。兩針都應與骨幹長軸垂直,並互相平行,此時安裝加壓器(亦稱關節夾)後,試抬患肢,截骨面無分離現象即可。術後前後長腿石膏託固定,2周拆線,4~6周後拔除骨圓針,改長腿石膏管型固定6周。一般術後3個月X線攝片,骨融合良好,拆除石膏開始練習行走。少數病例3個月後X線顯示骨融合仍不滿意,可不拆除石膏,帶石膏練習下地站立,以期擠壓刺激骨癒合。這樣處理1~2個月後,大多可融合,拆除石膏,開始行走。固定3個月後下地行走。

(2)外固定法:於股骨脛骨上各鑽入3根鋼釘,鋼釘間用聯杆連接,從而固定兩截骨面融合穩固,術後2~3d即可下地行走,3個月截骨面融合後,拔釘行走。

7 注意事項

1.截骨前膕窩部要保護好,用紗布勒在脛骨後緣,隔開膕窩內血管神經,以免損傷

2.長時間處於屈曲畸形位者,截骨後伸直膝關節時,應注意膕窩部不可太緊張,注意足背動脈,如遇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應增加截骨長度,以緩解伸膝時膕窩血管神經的張力。

3.加壓融合穿鋼針時,股骨下端應由內向外,脛骨上端應由外向內穿針,以免損傷神經血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