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摘錄
《醫宗金鑑》卷七十四
6 《濟生》卷五
6.1 方名
6.2 組成
犀角(鎊)1兩,菖蒲1兩,木通1兩,元參1兩,赤芍藥1兩,赤小豆(炒)1兩,甘菊花(去枝梗)1兩,甘草(炙)半兩。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姜5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7 《聖惠》卷十七
7.1 方名
7.2 組成
7.3 主治
熱病煩渴,飲水無度。
7.4 用法用量
用水2大盞,加竹葉3-7片,小麥50粒,煎至1盞,去滓,入土瓜根汁1合,栝蔞根汁1合,攪令勻。分溫2服,不拘時候。
7.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8 《衛生寶鑑》卷十八
8.1 方名
8.2 組成
犀角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白朮半兩,柴胡1兩,地骨皮7錢,枳殼(麩炒)7錢,甘草(炒)7錢,生地黃7錢,當歸7錢,揀參7錢,茯苓(去皮)7錢,黃芩7錢,黃耆7錢。
8.3 主治
8.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加浮小麥70粒,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
8.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9 《聖惠》卷十八
9.1 方名
9.2 別名
9.3 組成
犀角屑半兩,茵陳3分,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川升麻半兩,甜竹葉1握,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川芒消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9.4 主治
9.5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9.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拌令勻。
9.7 附註
10 《雞峯》卷四
10.1 方名
10.2 組成
犀角屑1兩,黃芩1兩,木香1兩,升麻1兩,麥門冬1兩,石膏1兩,甘草1兩,竹茹半兩。
10.3 主治
陽腳氣。毒在腑,發熱悶眊,脣口乾焦,意欲嗔叫,喜明好語,兩腳腫,煩極疰弱如帶。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大盞,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入紫雪1錢,攪勻,食後溫服。
10.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3 《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13.1 方名
13.2 組成
犀角(鎊)半兩,知母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甘草半兩,山梔子1兩,杏仁(去皮尖)1兩,蔓荊子1兩,地骨皮1兩,白茯苓(去皮)1兩,黃芩1兩半,柴胡(去苗)1兩。
13.3 功效
解丹石藥毒。
13.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14 《醫略六書》卷二十一
14.1 方名
14.2 組成
犀角1錢半,元參1錢半,木通1錢半,赤芍1錢半,甘菊3錢(去蒂),赤小豆1錢半,甘草5分,生薑1片,石菖蒲3錢(根)。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14.5 各家論述
熱結於中,清陽不能敷布,閉遏營氣,故耳聾無聞焉。犀角清心胃之火,元參清浮游之火,赤芍利營散結,甘草瀉火緩中,木通降心火以通熱閉,甘菊解熱鬱以益金水,赤小豆滲營中溼熱,石菖蒲開熱結竅門。稍佐生薑發散,俾熱結頓開,則營氣通運,而清陽振發,耳聾無不聰矣,此清熱開結之劑,爲熱結耳聾之專方。
15 《祕傳眼科龍木論》卷六
15.1 方名
15.2 組成
犀角1兩,羚羊角1兩,大黃1兩,人蔘1兩,茯苓1兩,知母1兩,黃芩1兩,桔梗2兩,防風2兩。
15.3 主治
15.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盞,煎至5分,去滓,食後溫服。
1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