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īn bāo yán

2 註解

心包炎(pericarditis)可由病原微生物經血感染或其毒性代謝產物的作用而引起,心肌壞死亦可波及心外膜引起炎症反應;此外,心包炎亦可因外傷發生。一般而言,心包炎並非獨立性疾病,而大多是一種伴發疾病。

3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大多爲滲出性炎症,常形成心包積液,其性質依引起心包炎的原因而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根據滲出物的性質可對其基本疾病作出判斷

3.1 特發性心包炎

特發性心包炎(idiopathic pericarditis)爲最常見的心包炎類型,其發病率約佔所有心包炎的1/3。其病因尚未明瞭,可能由病毒變態反應毒素引起。臨牀上,急性發病,有發熱胸骨疼痛聽診可聞心包摩擦音,並有典型的心電圖改變。

病變

此型心包炎是一種纖維素心包炎,依病變的嚴重程度可形成漿液纖維素性或纖維素出血性滲出物。鏡下,心外膜充血,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1/3病例可復發,可導致心包愈着,形成縮窄性心包炎

3.2 感染心包炎

(1)病毒心包炎:多數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柯薩奇病毒引起的心肌炎)除心肌病變外,往往引起心包炎症,其病變與特發性心包炎頗爲相似,並常發生鈣化,形成鈣化性縮窄性心包炎

(2)結核性心包炎結核性心包炎(tuberculous pericarditis)多見於青年男性,約佔所有心包炎的7%。發病潛隱,低熱,血沉加速而無白細胞增多。

結核性心包炎大多經血感染,或由肺門淋巴結結核蔓延而來,經淋巴感染者少見。

病變

此型心包炎多形成漿液性、出血心包積液,由於慢性炎症使心包組織疏鬆,積液有時可達1L以上。有的病例可有多量纖維素滲出,心包表面充血、混濁,擦去纖維素,可見大小不等的結核結節。鏡下,心外膜心包壁層均可檢出結核結節心肌大多早期被累及。積液可全部或部分被吸收心包兩層互相粘連,可完全愈着。自採用抗結核化療以來,心包鈣化已極少見到,而在過去則是典型的變化。

3.3 化膿性心包炎

由於對細菌感染性疾病早期用抗生素治療,化膿性心包炎(purulent pericarditis)的發病率已明顯降低,僅約佔所有心包炎的0.5%,大多見於敗血症或膿毒血癥。

此型心包炎多由化膿菌,如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引起,但有時真菌亦可引起本病。

病變

多爲纖維素性化膿性炎症,常導致心包積膿,可波及心肌。肉眼可見整個心外膜表面被一層厚的纖維素性膿性滲出物覆蓋。

3.4 膠原病性心包炎

(1)風溼心包炎風溼熱常侵犯心臟,而心外膜幾乎總被累及,發生風溼心包炎,但臨牀上僅約15%的病例被確診。病理變化早期多表現爲漿液纖維素心包炎,晚期心包兩層可瘢痕化而互相愈着(詳見風溼病)。

(2)狼瘡性心包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時,心包最常被累及,將近50%病例發生狼瘡性心包炎(lupus pericarditis)。最常表現爲纖維心包炎(fibrous pericarditis),亦可爲纖維素性或漿液纖維素心包炎,後兩者特別多見於伴有狼瘡性腎炎尿毒症患者。此種心包炎可出現或不出現症狀。鏡下,可見心外膜結締組織纖維素壞死,伴有炎性細胞浸潤肉芽組織形成,偶見蘇木素小體。此類患者常伴有狼瘡性心內膜炎。

3.5 尿毒症性心包炎

約5%急性和30%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併發尿毒症性心包炎(uremic pericarditis),患者血液殘餘氮值常超過85.68mmol/L。

從發病機分析,本病是排泄心包炎。當腎功能衰竭時,機體內的“尿毒症毒素”(何種毒素尚未定論,可能是尿素、胍、多胺等)大量蓄積,於是心包、胃粘膜及肺的毛細血管牀均參與排毒過程,結果導致這些器官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損。

病變

此型心包炎纖維素炎症。急性期,肉眼觀,可見心包表面有很細的纖維素沉積,繼而聚集成絨毛狀。鏡下,心包組織內可見稀疏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約5天后,富含毛細血管肉芽組織從心外膜心包壁層長入纖維素性滲出物內。尿毒症若得到及時治療,則心包炎可完全恢復,否則可形成瘢痕心包兩層互相愈着。

4 慢性心包炎

臨牀上,慢性心包炎(chronic pericarditis)指持續3個月以上的心包炎症,多由急性心包炎轉變而來;此型心包炎又可分爲兩型:

4.1 慢性非縮窄性心包炎

引起慢性非縮窄性心包炎(chronic non-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的原因有:結核病、尿毒症膠原病;真菌亦可引起。此型心包炎多由急性心包炎演變而來,主要表現爲持續性心包積液,較少發生心包愈着。由於炎症瘢痕形成過程破壞了心包吸收能力,而且富含蛋白質滲出液由於其滲透壓升高而使積液產生增多。然而,由於積液生成緩慢,心包壁能逐漸適應,不致妨礙心臟活動,因此,臨牀症狀不太明顯。

4.2 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慢性縮窄性心包炎(chronic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的特點是由於滲出物機化和瘢痕形成(有時還伴有鈣化)而導致心包壓力持續性升高,妨礙心臟的舒張期充盈。此型心包炎多見於男性,年齡21~40歲。半數病例原因不明,臨牀上,大多無急性期表現。在已知原因的病例中,多爲結核性心包炎,其它感染性或外傷心包炎較少見。

病變

此型心包炎的病變特點是心包愈着。可分爲兩個亞型:①心包粘連(concretio pericardii):心包兩層互相愈着,心包腔被瘢痕組織所閉塞,但無鈣化現象。此型心包炎是抗結核治療後的典型變化。②鈣化性心包炎(pericarditis calculosa):慢性縮窄性心包炎中,約半數病例發生鈣化。鈣鹽沉積好發於冠狀溝、室間溝、右心室和靠膈部位。瘢痕組織發生玻璃樣變(糖衣樣外觀),心肌被壓萎縮。鈣化的發生一般因心包積血引起,亦可由外傷病毒炎症演變而來。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