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聖惠》卷三
8.1 組成
芎3分,麻黃3分(去根節),丹蔘3分,酸棗仁1兩(微炒),側子3分(炮裂,去皮臍),茯神3分,防風3分(去蘆頭),甘菊花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8.2 主治
8.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8.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8.5 用藥禁忌
9 《聖濟總錄》卷一七○
9.1 組成
9.2 主治
小兒夜啼,至明即安。
9.3 用法用量
20日兒未能服者,以乳汁和之,如麻子大1丸,以乳汁下;兒大能服散者,每服1字匕,米飲調下,日2-3次。
9.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0 《聖惠》卷七十五
10.1 組成
芎3分,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兩(銼,微炒),艾葉半兩(微炒),熟乾地黃1兩,桑寄生3分,赤石脂2分。
10.2 主治
10.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10.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1 《聖惠》卷二十一
11.1 組成
芎3分,防風半兩(去蘆頭),麻黃3分(去根節),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3分,白朮半分,桂心半兩,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蔓荊子半兩,藁本半兩,赤芍藥3分。
11.2 主治
11.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1.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2 《聖惠》卷七十八
12.1 組成
芎3分,生乾地黃3分,劉寄奴3分,鬼箭羽3分,羌活3分,當歸(銼,微炒)3分,柴胡1兩(去苗),鱉甲1兩(塗醋,尖微黃,去裙襴)。
12.2 主治
12.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2.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3 《聖惠》卷十九
13.1 組成
芎2兩,獨活2兩,赤芍藥2兩,赤茯苓1兩,防風2兩(去蘆頭),當歸2兩,石膏1兩,人蔘1兩(去蘆頭),葛根1兩(銼),桂心1兩,羚羊角屑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漢防已2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朮1兩,磁石2兩(搗碎,水淘去赤汁)。
13.2 主治
13.3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13.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4 《聖惠》卷七十二
14.1 組成
芎3分,桂心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3分,吳茱萸(湯浸7遍,煉幹,微炒)3分,當歸(銼,微炒)3分,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14.2 主治
14.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14.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6 《外臺》卷二十六引《範汪方》
16.1 組成
16.2 主治
三蟲。
16.3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蜜飲、苦酒或米汁調下,日3次。又可用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3丸。當稍稍下;不盡,更服1劑。
16.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7 《聖濟總錄》卷一○八
17.1 組成
芎1兩,地骨皮1兩,何首烏(去黑皮)1兩,荊芥穗1兩,菊花1兩,旋覆花1兩,甘草(炙)1兩,石決明(刷淨)1兩,草決明1兩,蟬蛻(去土)半兩,青葙子半兩,木賊半兩,白芷1分。
17.2 主治
目暈昏澀,視物不明。
17.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食後米泔水調下。
17.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8 《聖惠》卷二十二
18.1 組成
芎3分,獨活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赤茯苓3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朮半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黃芩半兩,羚羊角屑半兩。
18.2 主治
18.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8.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9 《聖濟總錄》卷十七
19.1 組成
芎1兩,人蔘1兩,前胡(去蘆頭)1兩,白殭蠶(炒)1兩,防風(去叉)半兩,蔓荊實半兩,天麻(酒浸一宿,焙)半兩。
19.2 主治
19.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後溫酒調下。
19.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1 《聖惠》卷四十九
21.1 組成
芎1兩,桂心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京三棱1兩(微煨,銼),檳榔1兩。
21.2 主治
21.3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4次。
21.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22 《外臺》卷二十二引《刪繁方》
22.1 組成
芎8分,白芷7分,甘草5分(炙),桂心4分,杜衡4分,當歸5分。
22.2 主治
22.3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酒調下,日2次。
22.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3 《千金》卷五
23.1 組成
23.2 主治
小兒夜啼,至明即安寐。
23.3 用法用量
上藥治下篩。以乳和,與兒服之。又以兒母手掩臍中;亦以摩兒頭及脊。20日兒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之,服如麻子大1丸;兒大能服藥者,以意斟酌之。
23.4 各家論述
24 方出《千金》卷六,名見《普濟方》卷六十五
24.1 組成
24.2 主治
齒痛。
24.3 用法用量
綿裹如彈子大,酒浸,安所患處,含之勿咽,每日3次。刺破極佳。
24.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4.5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其芎、辛、防風、藜蘆、莽草總攻風毒,礬石滌除垢膩,尚恐不逮,乃以附子雄悍之力助之。刺破極佳者,破則熱毒得以外泄矣。
25 《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25.1 組成
芎半兩,甘菊花1分,白朮1分,防風1分,人蔘1分,細辛1分,白茯苓1分,甘草(炙)1分。
25.2 主治
25.3 用法用量
25.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6 《醫方類聚》卷六十七引《神巧萬全方》
26.1 組成
芎1兩,甘菊花1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黃)1兩,細辛1兩,白芷1兩,桂心1兩。
26.2 主治
肝臟風虛,目視(目巟??)(目巟??),常多淚出。
26.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後溫酒調下。
26.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7 《聖濟總錄》卷十六
27.1 組成
芎1兩,莎草根(炒,去毛)1兩,藿香葉1兩,荊芥穗1兩,石膏(碎)1兩半。
27.2 主治
風頭痛。
27.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後荊芥湯調下。
27.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8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28.1 組成
芎1兩,莎草根(炒)1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蓬莪術(炒)1兩,烏藥2兩。
28.2 主治
28.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甚者3錢匕,溫酒調下,更飲5合暖酒。得吐愈;未退更服,只3服止。
28.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9 《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29.1 組成
芎(銼)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檳榔(銼)3分,羌活(去蘆頭)3分,桑根白皮(銼,炒)3分。
29.2 主治
腳氣痰壅,頭牽引而痛。
29.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空心、食前煎綠豆湯調下,日3次。
29.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0 《聖惠》卷七十四
30.1 組成
芎3兩,吳茱萸1分(湯浸10遍,焙乾,微炒),白朮1兩,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2分,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枳實半兩(麩炒微黃),甘草1兩(炙微赤,銼)。
30.2 主治
30.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0.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1 《聖惠》卷二十八
31.1 組成
芎1兩,柴胡1兩半(去苗),桂心3分,赤芍藥1兩,白朮1兩,大腹皮2分,桃仁2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2分。
31.2 主治
31.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31.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2 《直指》卷二十一
32.1 組成
芎1分,檳榔1分,麻黃(去節)1分,肉桂1分,防已1分,木通1分,細辛1分,白芷1分,石菖蒲1分,木香半分,川椒半分,甘草(焙)半分。
32.2 主治
鼻塞爲齆。
32.3 用法用量
32.4 製備方法
上銼。
32.5 附註
33 《聖惠》卷二十九
33.1 組成
芎1兩,酸棗仁1兩(微炒),黃耆1兩(銼),人蔘1兩(去蘆頭),前胡1兩,赤芍藥1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桔梗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33.2 主治
33.3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3.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3.5 用藥禁忌
忌莧菜。
34 《聖惠》卷十一
34.1 組成
芎1兩,桔梗(去蘆頭)1兩,前胡(去蘆頭)1兩,石膏1兩,人蔘(去蘆頭)1兩,白茯苓1兩,麥門冬(去心)1兩,旋覆花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34.2 主治
34.3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4.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5 《聖惠》卷六十九
35.1 組成
芎1兩半,黃芩1兩,當歸1兩(銼,微炒),石膏2兩半,麻黃1兩(去根節),桂心1兩,秦艽1兩(去苗),乾薑1兩(炮裂,銼),杏仁3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35.2 主治
35.3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5.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36 《聖惠》卷三十七
36.1 組成
芎1兩,檳榔1兩,人蔘(去蘆頭)1兩,赤茯苓1兩,白朮1兩,麻黃(去根節)1兩,肉桂(去皺皮)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36.2 主治
36.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7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36.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7 《元和紀用經》
37.1 組成
羌活1兩,芎半兩,牡丹皮半兩,當歸半兩,防已半兩,甘草(炙)4錢。
37.2 主治
傷寒、傷風,頭痛,身熱,或身不甚熱,拘倦無汗,頭重,腰膝沉墮,恍惚無力。
37.3 用法用量
37.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38 《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38.1 組成
芎半兩,大黃(生)半兩,白蘞半兩,芍藥半兩,黃連(去須)半兩,槐皮(銼)半兩,龍骨(火燒)半兩。
38.2 主治
熱瘡多膿汁。
38.3 用法用量
塗敷瘡上,每日3-5次。
38.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9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39.1 組成
芎1兩,當歸(炙,焙令香,銼碎)1兩,柏葉(炙黃)1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炮,銼)1分。
39.2 主治
39.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煎當歸酒調下,日間3次,夜晚1次。
39.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42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42.1 別名
內託散、生肉穹散
42.2 組成
芎1兩,當歸(切,焙)3分,人蔘3分,防風(去叉)3分,桂(去粗皮)3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白芷半兩,芍藥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耆(銼)半兩,桔梗(銼,炒)半兩。
42.3 功效
暖肌生肉。
42.4 主治
發背、癰疽已潰。
42.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日3次。
42.6 製備方法
上爲散。
42.7 附註
43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43.1 組成
芎1兩,當歸(切,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幹差(炮)半兩。
43.2 主治
妊娠腹痛脹悶。
43.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用糯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43.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45 《永樂大典》卷一一四一二引《黃帝七十二證眼論》
45.1 組成
石膏2斤,川芎1斤,甘草1斤,白芷1斤,仙靈脾1斤,白附子1斤,腦子3錢,川烏1斤。
45.2 主治
目暈。
45.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薄荷湯調下。
45.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46 《普濟方》卷三○三
46.1 組成
芎1兩,防風(去叉)1兩,羌活(去蘆頭)1兩,甘草(炙)3分,當歸(焙)1兩。
46.2 主治
46.3 用法用量
46.4 加減
若不汗,加麻黃(去粗皮及節)3分,桂1兩,湯成又加竹瀝半合。
46.5 製備方法
如麻豆大。
48 《聖惠》卷八十一
48.1 組成
芎1兩,桂心1兩,木香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48.2 主治
48.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48.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