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症狀體徵
指不僅有皮膚變化,而且有肝、脾、骨骼或淋巴結病變。肝、脾腫大,活檢示有大量肥大細胞浸潤,可導致肝纖維化。骨損害較多見,放射學檢查可見骨質疏鬆和骨硬化,可瀰漫性或侷限性。有時放射學檢查無改變,但活檢顯示骨有肥大細胞浸潤。淋巴結等組織內可有肥大細胞浸潤。此型既能發生於兒童,也能見於成年,但發生於兒童並有肝、脾腫大者預後較差。這一型的血液中一般不能發現有不成熟的肥大細胞,但全身症狀比較明顯。
8 病理生理
發病機理:
肥大細胞是一種結締組織細胞,存在於富有結締組織的器官。它來源於結締組織血管周圍未分化的間質細胞。許多非特異性因素均可引起肥大細胞增多及脫顆粒反應,如藥物、寒冷、外傷、感染;飲酒、X線照射、放射顯影劑、精神緊張等。創傷癒合時,特別是燒傷時,往往肥大細胞增多,尤以肉芽組織中多見,一般認爲是對細胞損傷的防禦性反應的一部分。許多慢性炎症疾病,包括異位性皮炎及扁平苔蘚也可引起肥大細胞增多,但與發病無關。目前認爲本病是累及肥大細胞系的網狀內皮系統腫瘤,與組織細胞增生症相提並論。兩者都爲成熟的結締組織成分增生性損害,常見於嬰兒或兒童,一般無遺傳史或家族史,但偶見家族發病者。
肥大細胞的顆粒含有組氨酸,可由組氨酸脫羧酶將其轉化爲組胺。肥大細胞受到刺激後,引起脫粒和釋放介質,組胺隨其顆粒一起排出細胞外。所釋放的介質直接作用於不同的受體而導致組織反應,臨牀表現爲皮膚潮紅、瘙癢、心動過速、噁心、嘔吐、氣喘、腹痛、低血壓甚至休克等。肥大細胞亦含有肝素,過量的肝素將引起出血症狀,如鼻出血、嘔血、便血、瘀斑等。此外,肥大細胞尚能釋放一系列致炎因子,如激肽、前列腺素E等。
病理變化:
各類型的肥大細胞增生病在組織學亡均有共同的特點,即其皮疹內含有肥大細胞浸潤。肥大細胞胞質內有異染顆粒,爲粘多糖組成。這些顆粒在常規染色切片內,一般看不見,但用Giemsa或甲苯胺藍染色時則清晰可見,呈異染性。值得提出的是在處理活檢標本時,特別是在取材操作方面,要注意輕巧細緻,以免肥大細胞的顆粒脫失。肥大細胞的形態隨其周圍組織而有所不同,可出現各種形態,如扁平狀、球形、梭形或星形,甚至呈線狀。比較肥胖的細胞其直徑可達8~15μm。胞質內的顆粒最大直徑可達0.6~0.7μm。組織液增多,機械刺激及放射線等均可引起肥大細胞的脫顆粒現象。在此情況下,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在基質中出現顆粒物質,而這些顆粒也可被巨噬細胞所吞噬,這樣就影響對肥大細胞的辨認。
各類型的病變雖然本質相同,但其浸潤的多少與分佈各有不同,故分述如下:
(一)單發結節型或多發結節型 肥大細胞多而密集,呈腫瘤樣團塊。浸潤可充滿整個皮膚,自表皮下乃至皮下組織均可見密集的肥大細胞。當肥大細胞緻密聚集時,肥大細胞形態則立方形多於梭形。胞質內顆粒很清晰。因而常在HE切片時,不需作特殊染色即可辨認。
(二)播散性色素性蕁麻疹 肥大細胞聚集比上述一型中爲少,浸潤也比較淺在,主要在真皮上1/3,接近表皮。細胞形態偏向於紡錘形,如沒有異染顆粒的特點,幾乎或完全不能辨認爲肥大細胞。在有些病例的早期皮疹中,肥大細胞可能堆積於較大的血管周圍,呈竈狀分佈。兒童患者在斑丘疹基礎上可能發生大皰,大皰在表皮下,用嗜銀染色時,皰底顯示嗜銀纖維網內充滿了肥大細胞。
(叄)TMEP型 表皮下乳頭層內毛細血管擴張,周圍散佈肥大細胞,有些肥大細胞核可呈圓形或卵圓形,但大多數核呈梭形。由於肥大細胞數目較少,而且在HE染色切片中,此種肥大細胞類似成纖維細胞,因此,除非用特殊染色,否則很易漏診。
(四)瀰漫型或紅皮症型 表皮下可見緻密肥大細胞浸潤,分佈呈帶狀。細胞形態甚一致,核圓形或卵圓形。
(五)大皰型 在兒童可發生大皰,主要見於單發結節或瀰漫性紅皮症型,均發生於表皮下,但由於水皰基底的表皮再生,陳舊性水皰可位於表皮內。在水皰內,除有嗜酸性及中性粒細胞外,往往含有肥大細胞。因此,臨牀上對大皰型患者可取水皰內容作細胞學檢查,以供快速診斷用。
9 診斷檢查
根據色素增多的損害出現風團,人工皮膚劃痕症及皮膚活檢,可以確定診斷。X線、骨髓檢查以及淋巴結等的穿刺活檢對確定有無系統病變有幫助。尿內組胺的測定亦有助於診斷,特別是對系統型者有價值。
此外,如果仔細觀察白血病性肥大細胞增生病的病變,可見其浸潤細胞不成熟,核大而多形,同時可見有絲分裂象,而異染顆粒則較少,這對分型診斷有一定幫助。
本病最可靠的診斷方法是用Giemsa染色,在肥大細胞內顯示異染顆粒,在斑疹損害,肥大細胞類似成纖維細胞,更要注意作特殊染色,以免漏診。在結節型或紅皮症型,則類似在Letterer-Siwe病或嗜酸性肉芽腫中所見到的朗格漢斯細胞,同時這叄個病容易混淆。但本病無侵犯表皮的傾向,此點與Letterer-Siwe病不同,然而主要還是靠特殊染色及結合臨牀表現與這些疾病區別,才較可靠。
此外,在臨牀上還有很多疾病可能與色素性蕁麻疹混淆。色素沉着斑可以誤診爲色素痣或雀斑,而黃色瘤及幼年性黃色肉芽腫可以與本病之丘疹與結節型相混。此外尚需與丘疹性蕁麻疹鑑別。有時將本病誤爲藥疹。在大皰型者應排除蟲咬症之大皰及大皰性蕁麻疹。多形紅斑也要加以區別。廣泛的大皰性損害還要考慮有無白血病的可能,此時活檢更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