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hōnglǚshū BL29[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穴位 | 中膂俞 | ||
---|---|---|---|
漢語拼音 | zhonglüshu | ||
羅馬拼音 | Chunglushu | ||
美國英譯名 | Middle of Spine Locu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29 | |
日本 | 29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29 | |
富耶氏 | V29 | ||
德國 | B29 | ||
英國 | B29 | ||
美國 | BI29 |
中膂俞爲經穴名[2](Zhōnglǚshù[3]BL29)。出《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別名中膂(《黃帝內經靈樞·刺節》)、中膂內俞(《鍼灸甲乙經》)、脊內俞(《太平聖惠方》)、旋俞(《經穴匯解》)、中𦛗俞(《備急千金要方》)[4]。屬足太陽膀胱經[4]。中即中間,膂即挾脊肌肉,俞即輸注,此穴位約居人身之中部,是挾脊肌肉之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4]。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陰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痙反折,脅痛腹脹,疝痛,赤白痢疾,腎虛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瀉,腰脊強痛,疝氣,現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療腰骶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腸炎,糖尿病,腹瀉,腰骶痛,及坐骨神經痛等。
6 穴名解
中即中間,膂即挾脊肌肉,俞即輸注,此穴位約居人身之中部,是挾脊肌肉之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4]。
中,有方位、中內之義。膂,意指脊椎兩旁之內。《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入循膂”,張介賓注:“夾脊兩旁之肉曰膂。”膂,本作呂。《說文》:“呂,脊骨也。”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在此,中指人身的中部,膂指背脊。膂,指背脊夾骨兩旁勁起之肉,本穴當其處,故以爲名,有清利下焦之功。[5]
7 所屬部位
臀部[6]
10 旋俞穴位解剖
中膂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髂骨翼骨膜。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臀下動、靜脈分支。分佈着第三、四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皮膚由第二、三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佈。臀大肌由臀下神經與其伴行的臀下動、靜脈支配與營養。該肌以廣泛的短腱起自髂後上棘到尾骨尖的部位,包括有臀後線以後的髂骨背面,骶骨下部和尾骨背面,兩骨間的韌帶,腰背筋膜,骶結節韌帶,止於股骨體上的臀肌粗隆。肌肉與富有脂肪的皮下筋膜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2 旋俞主治病證
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陰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痙反折,脅痛腹脹,疝痛,赤白痢疾,腎虛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瀉,腰脊強痛,疝氣,現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療腰骶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腸炎,糖尿病,腹瀉,腰骶痛,及坐骨神經痛等。
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陰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痙反折、脅痛腹脹、疝痛、赤白痢疾、腎虛消渴等[9]。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3.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6.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1.
- ^ [5]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0.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