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心悸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uè xū xīn jì

2 英文參考

palpitation due to deficiency of bloo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matasthenic palpit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血虛心悸爲病證名[1]

4 血虛心悸病因症狀

心血不足陰虛火動所致心悸。《不居集》卷二十二:“血虛心悸陰氣內虛虛火妄動,體瘦心悸五心煩熱面赤脣燥,左脈微弱,或大而無力者是也。”

5 血虛心悸的治療

治療宜養血益陰安神定悸[1]。用寧志丸十四友丸硃砂安神丸等方[1]

6 關於心悸

心悸俗稱心跳,簡稱悸[2]。或謂心悸之重症稱怔忡[2]心悸指不因驚嚇而自心跳不寧的疾患[2]

6.1 心悸病因

氣血虛弱、痰飲內停、氣鬱血瘀等原因所致[2]

6.2 心悸的治療

陽虛氣弱而心悸者,症見心下空虛,狀若驚悸,或先煩而後悸,脈大無力[2]。治宜溫陽益氣,用小建中湯真武湯等方[2]

陰血不足,血不養心而心悸者,兼見面色無華,舌淡脈細,若兼虛火,則五心煩熱[2]。治宜養血補心,用四物湯硃砂安神丸等方[2]

水飲內停水氣凌心心悸者,兼見胸脘痞滿頭暈噁心小便短少,苔白,脈弦[2]。治宜通陽化飲,用苓桂術甘湯小半夏湯加減[2]

痰鬱心悸者,兼見驚惕不寧,突然而作,時作時止,甚則心跳欲厥,脈滑大[2]。治宜滌痰定悸,用溫膽湯茯苓飲子、簡要濟衆方等[2]

氣滯血瘀心悸者,兼見短氣喘息胸悶胸膺疼痛舌色紫黯,脈結代[2]。治宜活血理氣,用血府逐瘀湯失笑散等方[2]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6.

治療血虛心悸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