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適應症
上、下頜前部牙槽骨的脣、頰側骨尖或骨嵴,用手指稍加壓力即感明顯疼痛;上頜結節骨性隆突;上頜牙槽骨前突或下垂,影響義齒戴入或排牙、固位等,均爲牙槽骨修整術的適應證。
手術時間最好在拔牙後2~3個月左右,臨牀上拔牙創已基本癒合。但不是絕對的,必要時亦可提前。若需做預成義齒修復者,拔除上頜尖牙、磨牙時其脣頰側骨尖或牙槽中隔過高者,在拔牙的同時即刻進行修整。
8 手術步驟
8.1 1.切口
對小範圍的牙槽骨修整以弧形切口最常用。大小以翻起黏骨膜瓣後能充分顯露和去除骨組織爲準。瓣的弧形應突朝向牙槽嵴頂部,繞過骨尖(或骨嵴)3~5mm即可。過小骨尖也可用經過骨尖的小直切口,鑿除或刮除骨尖即可,不需翻瓣和縫合。亦可不做切口,將骨尖用鈍器錘平。手術區較廣者多用底邊在前庭溝的梯形切口。“L”形切口適用於上頜結節部位(圖10.1.3.1-1)。
8.2 2.翻瓣
由於黏骨膜組織瓣往往小而脆弱,容易造成撕裂傷,所以動作應輕柔,用薄銳的骨膜分離器完成。瓣底部不要翻開過多,以能顯露骨尖、便於去骨操作爲度。
8.3 3.去骨
去骨量要適當,不可過多,以免影響義齒固位及承壓能力。去骨時一般用骨鑿爲多,磨牙牙槽中隔去骨用咬骨鉗。用單面骨鑿時,斜面應與骨面平行,沿骨嵴長軸方向由近中向遠中。去骨後用骨銼銼平骨面,將瓣復位,再用手指在黏膜上觸診決定去骨是否適量。上頜結節骨隆凸常爲雙側,如對全口義齒就位有影響,只需去除結節過大的一側,不宜過多以利固位(圖10.1.3.1-2,10.1.3.1-3)。
上頜前部牙槽骨明顯前凸者,可將兩側尖牙之間的牙槽骨用鑽、鑿作牙槽骨的節段性截骨“∩”形整塊切斷,齶側黏骨膜瓣不可分離前凸的骨塊向後退縮使其移位癒合,效果較好;移位後仍然過長而下垂者,可再去牙槽突骨質,以確保有足夠的頜間距離安裝義齒。
8.4 4.縫合
一般用間斷縫合(圖10.1.3.1-4)。切口過長或創緣整齊者可用連續鎖邊式縫合。
9 術中注意要點
1.術中翻瓣不宜過大,以充分顯露骨尖、骨嵴爲度,剝離或翻起黏骨膜瓣時不宜用力過大,避免損傷過重。
2.去骨時骨鑿斜面向下,根據去骨量及時調整骨鑿方向。若去骨過多,就會形成凹陷出現新的骨尖或骨嵴。
11 併發症
骨尖或骨嵴未完全消除,或在牙槽突上出現了新的骨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