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病治陰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治則 中醫治法 中醫學 中醫病機 中醫治療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áng bìng zhì yīn

2 英文參考

treating yin for the yang disea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陽病治陰:1.病機;2.中醫治則

4 病機·陽病治陰

4.1 陽熱盛的病證,耗損了陰津,治宜甘寒生津保存津液

陽病治陰病機[1]。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陰陽學說在治療上運用的方法之一[1]。“陽勝則陰病”,陽熱盛的病證,耗損了陰津,治宜甘寒生津保存津液;又如溫病後期,肝腎陰傷,身熱面赤口乾舌燥,甚則齒黑脣裂手足心熱,脈虛大,用加減復脈湯甘潤滋陰[1]

4.2 疾病的症狀陽經,可針刺陰經穴位

陽病治陰病機[1]。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陰陽學說在治療上運用的方法之一[1]。疾病的症狀陽經,可針刺陰經穴位[1]。如足陽明胃經嘔吐,可針刺內關手厥陰心包經穴)、太沖足厥陰肝經穴[1]

5 中醫治則·陽病治陰

陽病治陰中醫治則之一[2]。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陽經或出現陽熱證,通過針刺陰經滋陰,調和陰陽,達到治療目的。

5.1 陰液不足,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則應補不足之陰以制陽,使陰陽恢復相對平衡

陽病治陰陰液不足,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則應補不足之陰以制陽,使陰陽恢復相對平衡[2]。如溫病後期,熱盛傷津,導致真陰內涸者,症見身熱夜甚,口微渴,心煩不寐脣裂舌燥,甚或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脈細數[2]鍼灸常以補太溪復溜爲主以滋陰,再酌配其他穴位[2]

陽熱盛的病證,耗傷陰津,治宜甘寒生津保存津液。又如溫病後期,肝腎陰虧,身熱面赤口乾舌燥,手足心熱,脈虛大,可用加減復脈湯甘潤滋陰

5.2 疾病的症狀陽經,可取陰經穴位治療

陽病治陰指疾病的症狀陽經,可取陰經穴位治療[2]。如足陽明胃經嘔吐,可取內關手厥陰心包經穴)、公孫足太陰脾經穴)進行治療[2]

疾病的症狀陽經,如足陽明胃經嘔吐,可針刺陰經穴位,如內關手厥陰心包經穴)、太沖足厥陰肝經穴)。《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張景嶽注:“從陰引陽者,病在陽而治其陰也;從陽引陰者,病在陰而治其陽也。”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9.

有陽病治陰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