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骨

食材 中藥材 止血 補腎壯骨 中醫學 食療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áng gǔ

2 英文參考

goat bon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羊骨

羊骨中藥名,出《名醫別錄[1]

3.1 來源

牛科動物山羊Capra hircus L.或綿羊Ovis aries L.的骨[1]

3.2 性味歸經

甘,溫[1]。入腎經[1]

3.3 功能主治

補腎,強筋骨,止血[1]。治虛勞羸瘦,腰膝無力,筋骨攣痛,白濁久瀉久痢月經過多鼻衄便血[1]

3.4 用法用量

煎湯或煅存性研末入丸、散服[1]

3.5 化學成分

含大量磷酸鈣,少量碳酸鈣磷酸鎂和微量的氟、氯、鈉、鉀、鐵、鋁等,還含骨膠原、骨類黏蛋白、彈性硬蛋白樣物質以及脂肪磷脂糖原[1]

4 《*辭典》·羊骨

4.1 出處

《別錄》

4.2 拼音名

Yánɡ Gǔ

4.3 來源

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骨骼

4.4 形態

動物形態詳"羊肉"條。

4.5 化學成份

因部位、年齡等之不同,骨的化學組成亦有差異。其中變動最大的是水分脂類骨質中含有大量的無機物,其中一半以上是磷酸鈣。此外,又含少量的碳酸鈣磷酸鎂和微量的氟、氯、鈉、鉀、鐵、鋁等。氟含量雖然很少,但它是骨的重要成分。骨的有機物有骨膠原、骨類粘蛋白、彈性硬蛋白樣物質;尚有中性脂肪(量比較多)、磷脂和少量的糖原等。

4.6 性味

甘,溫。

①《別錄》:"熱。"

②《本草圖經》:"溫,平。"

③《本草綱目》:"脊骨:甘,熱,無毒。""頭骨:甘,平,無毒。"

④《醫林纂要》:"脛骨:鹹,平。"

4.7 功能主治

補腎,強筋骨。治虛勞羸瘦,腰膝無力,筋骨攣痛,白濁,淋痛,久瀉久痢

①《別錄》:"主虛勞寒中,羸瘦。"

②《備急千金要方·食治》:"頭骨:主小兒驚癇。"

③《唐本草》:"頭骨:療風眩,瘦疾。"

④《日用本草》:"脛骨:治牙齒疏活、疼痛。"

⑤《飲膳正要》:"尾骨:益腎明目,補下焦虛冷。"

⑥《本草綱目》:"脊骨:補腎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脛骨:主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除溼熱,健腰腳,固牙齒,去皯蹭,治誤吞銅錢。"

4.8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煅存性入丸、散。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4.9 注意

備急千金要方·食治》:"宿有熱者不可食。"

4.10 附方

①治虛勞腰膝無力:羊骨一副(全者,槌碎),陳皮二錢(去白),良姜二錢,草果二個,生薑一兩,鹽少許。水三鬥,慢火熬成汁,濾出澄清,如常作粥,或作羹湯亦可。(《飲膳正要羊骨粥

②治腎臟虛冷,腰脊轉動不得:羊脊骨一具,嫩者,捶碎,爛煮,和蒜、韭空腹食之,兼飲酒少許妙。(《食醫心鏡》)

③治虛損羸瘦乏力,益精氣:羊連尾脊骨一握,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菟絲子一分(酒浸三日,曝幹,別搗末),蔥白三莖(去須,切),粳米三合。上銼碎脊骨,水九大盞,煎取三盞,去滓,將骨汁入米並蓯蓉等煮粥,欲熟,入蔥、五味調和,候熟,即入菟絲子末及酒二合,攪轉,空腹食之。(《太平聖惠方羊脊骨粥

④治筋骨攣痛:羊脛骨,酒浸服之。(《本草綱目》)

⑤治思慮傷脾,脾不攝精,遂致白濁厚朴(去皮,薑汁制,爲細末)二兩,羊脛(煅,研粉)一兩。上二味,白水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用米飲湯送下。(《嚴氏濟生方》羊脛炭丸)

⑥治膏淋,臍下妨悶,不得快利:羊骨燒灰,搗,細羅爲散,每於食前,以榆白皮湯,調下二錢。(《太平聖惠方》)

⑦治小兒洞泄下痢不差,乳食全少:羊脛骨(燒灰)、鹿角(燒灰)各一兩。上研爲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熱水化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普濟方羊脛灰散,一名鹿角散

4.11 摘錄

《*辭典》

5 羊骨的食用價值

羊骨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骨。

5.1 羊骨營養價值

羊骨中含有磷酸鈣、碳酸鈣、骨膠原的等成分,有補腎壯骨,溫中止瀉之功效。

5.2 羊骨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1. 適宜虛勞羸瘦,腰膝無力,筋骨攣痛,久痢久瀉之人食用;適宜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者食用;

2. 發熱病人忌食。

5.3 羊骨食療功效

羊骨味甘、性溫;

有補腎、強筋骨的作用

可用於血小板減少性子癜、再生不良性貧血、筋骨疼痛、要軟乏力白濁、淋痛、久瀉久痢等病症。

煮湯服用有補益作用,可去風溼強筋壯骨;可用於治療虛勞、羸瘦等症。

5.4 羊骨的食用建議

《飲食正要》中記載的羊骨粥,就是用羊骨一副(砸碎),陳皮6克,良姜6克,草果6克,生薑30克,鹽少許,加水熬粥食用,治療虛癆腰膝無力者,療效更佳。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