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胡瘡 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診斷學 溼瘡 中醫病名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yáng xū chuāng
sycos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羊鬚瘡爲病名[1]。見《外科壽世方》卷二。即羊胡瘡[1]。
羊胡瘡(sycosis)爲病名[1]。出《外科啓玄》卷七。又名羊鬚瘡[1]。是指發生於下頜鬚髯部位的化膿性皮膚疾病[2]。
羊鬚瘡相當於西醫的須瘡[2]。包括溼疹[2]。
羊鬚瘡是由脾胃溼熱鬱於肌膚,復感風邪而成[2]。
羊鬚瘡患者初起在下頦部出現小如粟米,大如黃豆的紅色丘疹,焮熱癢痛,破流黃水,浸淫成片[2]。
羊鬚瘡治宜祛風勝溼,涼血清熱[2]。
初服升麻消毒飲加蒼朮、黃連;抓破滲血者宜服消風散;溼熱重者內服芩連平胃湯[2]。
外用三石散或三黃丹麻油調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