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症狀和體徵
1. 最多發生於生後3月內,隨後3月增長較快。多數1歲後病變靜止,可自發消退。按發生部位和範圍可分爲表層、深層和綜合三類型。
2. 表層毛細血管瘤僅限於真皮層,位於眼瞼皮膚,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稍隆起,鮮紅色,表面有小凹陷,形同草莓,故名草莓痣(圖)。
3. 深層毛細血管瘤侵犯眼瞼深部和眶隔之後,眼瞼肥厚或扁平隆起,呈藍紫色,哭鬧時增大,嚴重者可至上瞼下垂,影響視覺發育(圖)。
4. 綜合型者同時具有前兩者臨牀表現。
4 診斷
1. 發生在嬰幼兒時期,具有典型的眶周或眼瞼皮膚的鮮紅色軟性腫物,且常伴頭頸、口腔或軀幹等部位的同類病變。只發生於眶內者表現爲眼球突出,不易和其它兒童時期眼眶腫瘤區別。
2. 超聲檢查 B超顯示病變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內回聲多少不等,強弱不一,可壓縮。彩色多譜勒超聲檢查具有一定特異性,可發現腫瘤內瀰漫的點狀彩色血流,並可探及動脈頻譜。
3. CT檢查 病變可位於皮下、眼瞼和眶內,呈高密度,形狀不規則,瀰漫生長,邊界欠清,與眼球呈“鑄造徵”。
4. MRI檢查 T1WI爲中信號,T2WI爲高信號,有時表現爲信號混雜或斑駁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