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辨證分析
厭食的主要原因,由於平素飲食不節,或餵養不當,以及長時期偏食挑食,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胃傷則不納,脾傷則不運,故患兒不思進食或食而不化。脾胃受傷,化源不足,則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辨證應辨病在脾或在胃。在胃者,以胃陰不足爲主,證見厭食而口乾多飲,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在脾者,以脾運失健爲主,證見厭食,面色少華,腹脹便溏,舌淡苔白。總的治療原則爲健運脾氣、養陰益胃。
9 辨證論治
由於飲食積滯者,常伴見脘腹脹滿,噯吐腐酸,舌苔厚膩,治宜健脾消積,和中化濁,用和胃二陳煎或曲麥枳術丸[3]。
由於脾胃虛弱者,則飢不欲食,食入難化,精神倦怠,面色萎黃,舌質淡胖,治宜健脾益氣,用參苓白朮散[3]。
若胃陰虧虛則口乾喜飲而不欲食,肌膚枯瘦,舌苔光剝或光紅少津,治宜養胃育陰,可用沙蔘麥冬飲或益胃湯加減[3]。
9.1 脾失健運
9.1.1 方藥
1、。主方:曲麥枳術丸(虞摶《醫學正傳》)加減處方:白朮10克,枳實10克,神曲10克,麥芽10克,山楂10克,雞內金1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砂仁3克(後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⑴枳術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小兒喜食片,口服,1~3歲每次2~3片,3~5歲每次3~5片,5歲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9.2 胃陰不足
9.2.1 證見
口乾多飲,不喜進食,皮膚乾燥,缺乏潤澤,大便多幹結。舌質偏紅,苔多光剝少津,脈細。
9.2.2 治法
養胃育陰。面色少華,不思納食,甚則拒食,形體偏瘦,或可見腹脹和脾助運。便溏。舌淡紅,苔白或薄膩,脈尚有力。
9.2.3 方藥
1、主方:養胃增液湯(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加減處方:石斛10克,烏梅10克,北沙蔘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谷芽10克,麥芽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口乾飲多者,加蘆根15克、生地黃10克。大便乾結者,加全瓜蔞10克、火麻仁10克。
2、中成藥健身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石斛木瓜湯(肖旭騰驗方)處方:石斛9克,木瓜9克,白芍9克,山藥9克,山楂5克,麥芽15克,白朮6克,雞內金6克,烏梅9克,甘草6克,砂仁3克(後下)。水煎服,每日1劑。
9.3 脾胃氣虛
9.3.1 證見
精神疲乏,面色萎黃,厭食拒食,如稍進飲食,則大便爛或夾有不消化之食物殘渣,容易出汗。舌淡紅,苔薄白,脈無力。
9.3.2 治法
9.3.3 方藥
1、主方:參苓白朮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黨蔘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扁豆15克,蓮子15克,砂仁3克(後下),桔梗6克,炙甘草6克,山藥15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大便臭穢或有不消化物者,加麥芽10克、山楂10克。動則汗出者,加黃芪15克、牡蠣30克(先煎)。
2、中成藥
⑴人蔘健脾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開胃健脾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健脾消積湯(蔡化理《小兒難病回春新方》)處方:白朮12克,茯苓9克,雞內金12克,廣木香12克,白芍9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9.4 其他療法
1、外治法將神曲、麥芽、山楂各10克,萊菔子、雞內金各5克,烘乾後共研爲細末,加澱粉1~3克,用開水調成糊膏,紗布包裹,於晚上敷神闕穴,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爲一療程。
3、推拿療法刮四逢、捏脊、推叄關、揉足叄裏、分推腹陰陽等穴。
4、飲食療法
⑴益脾餅:白朮30克,乾薑6克,紅棗250克,雞內金15克,麪粉500克,植物油、鹽適量。將白朮、乾薑煎取汗200毫升,把紅棗煮熟去核後壓成棗泥,將雞內金磨成細粉與麪粉、鹽和勻,再加入棗泥和藥汁揉成麪粉團,在鍋內烙成餅,即可食用。
⑵雞內金散:雞內金10克(磨成粉末),山楂10克,山藥15克,白朮10克。用山楂、白朮、山藥煎水,取汁沖服雞內金粉,服時可加糖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