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Yāoshū GV2[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腰注爲經穴別名,“注”,疑“柱”之誤,即腰柱(出《外臺祕要》),是腰俞穴別名[1]。見《太平聖惠方》。
穴位 | 腰俞 | ||
---|---|---|---|
漢語拼音 | Yaoshu | ||
羅馬拼音 | Yaoshu | ||
美國英譯名 | Lumbar Locu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V2 | |
日本 | 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G2 | |
富耶氏 | |||
德國 | LG2 | ||
英國 | Gv2 | ||
美國 | Go2 |
腰俞爲經穴名(Yāoshū GV2[1],DU2[2]) 。出《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別名髓空(《鍼灸甲乙經》),背解(《鍼灸甲乙經》),腰戶(《鍼灸甲乙經》),腰柱(《外臺祕要》),髓俞(《鍼灸大全》),髓孔(《鍼灸資生經》),腰注(《聖濟總錄》),背鮮(《鍼灸學》(南京))。屬督脈[2]。腰即腰部,俞即輸注,此穴在腰部,是經氣輸注之處,故名腰俞[2]。腰俞穴主要用於腰腿及兩陰等疾患:如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經不調,帶下赤白,遺尿,癃閉,尿路感染,尿血,泄瀉,便血,痔疾,癲癇,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瀉,痢疾,痔瘡,脫肛,便祕,帶下,經閉,遺精,淋濁,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淋病等。
4 腰俞穴的別名
髓空(《鍼灸甲乙經》),背解(《鍼灸甲乙經》),腰戶(《鍼灸甲乙經》),腰柱(《外臺祕要》),髓俞(《鍼灸大全》),髓孔(《鍼灸資生經》),腰注(《聖濟總錄》),背鮮(《鍼灸學》(南京))。
6 穴名解
腰即腰部,俞即輸注,此穴在腰部,是經氣輸注之處,故名腰俞[2]。
脅之下、胯之上爲腰,居身之中。俞爲腧之簡,腧爲輸之變。輸者,通達傳送也。穴在脊椎第21椎節下間腰眼處,居腰部衝要之地,爲腰部經氣注輸之處也。《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謂:“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線循行之初步。由長強上行越過尾閭,透出薦骨之下,由此而上乃腰之分野,此處爲腰之輸氣處,爲全腰之俞。試將腰部扭轉,本穴如戶下樞軸(腰背督脈諸穴,皆具樞動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論,本穴能疏解腰部鬱滯之氣,故名腰俞。[3]
10 腰注穴穴位解剖
腰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骶尾背側韌帶、骶管。有骶中動、靜脈分支。淺層主要布有第五骶神經的後支。深層有尾叢。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腰注穴的功效與作用
腰俞穴爲腰的輸氣之所,主治腰髖疼痛、腰脊背不得迴轉等腰疾,有調腎氣、強腰脊、明耳目之功。凡腰疾之轉運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滯委楚之症,則非所宜,當求其罹病之本也。[8]
腰俞穴又與腎經溝通,腰部有疾,求之於腎,故俗稱內腎爲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戶。養生家盤膝運腰時,以本穴爲全腰柢礎,左右前後反覆盤旋,可使兩腎生熱,添命門之火。[8]
12 腰注穴主治病證
腰俞穴主要用於腰腿及兩陰等疾患:如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經不調,帶下赤白,遺尿,癃閉,尿路感染,尿血,泄瀉,便血,痔疾,癲癇,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瀉,痢疾,痔瘡,脫肛,便祕,帶下,經閉,遺精,淋濁,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淋病等。
腰俞穴主要用於腰腿及兩陰等疾患:如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經不調、帶下赤白、遺尿、癃閉、尿路感染、泄瀉、便血、痔疾及癲癇等[8]。
腰俞穴主治腰脊強痛,下肢痿痹,麻木不仁;癲癇;腹痛,腹瀉,痢疾,便血,痔瘡,脫肛,便祕;月經不調,帶下,經閉,遺精;淋濁,遺尿[8]。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3.
- ^ [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4.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9.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5.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50.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