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abscess between finger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丫癰(abscess between fingers[1])爲病名,出《瘍醫大全》卷十九,是指生於手丫歧骨縫間的癰[1]。即手丫發[2]。
手丫發出自《醫宗金鑑》卷六十八,又名手丫支、手背丫、手丫毒、丫癰、鴉叉、手丫疔、丫指毒。包括了手背丫及掌心丫[3]。即五指丫處 、結毒焮腫,除虎口外,皆同手丫發[3]。
6 關於癰
癰(abscess (disease)[4])爲病名[5]。又稱“外癰”。是指生長於皮肉之間,以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結塊範圍多在6~ 9cm大小,發病迅速,易腫、易潰、易斂,或有惡寒、發熱、口渴等全身症狀爲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5]。見《五十二病方》。癰爲急性化膿性疾患的總稱[5]。
癰是氣血爲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內癰”與“外癰”之分。內癰生在臟腑,外癰生在體表。由於發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許多名稱,生於頸部的,稱頸癰;生於腋下的,稱腋癰;生於臍部的,稱臍癰;生於胯腹的,稱胯腹癰;生於委中穴的,稱委中毒。
《黃帝內經靈樞·癰疽》雲:“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爲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爲焦枯,五臟不爲傷,故命曰癰。”
詳見癰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