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痰氣阻膈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噎膈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ē gé ·tán qì zǔ gé zhèng

2 英文參考

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blocking diaphragm[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噎膈·痰氣阻膈證(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blocking diaphragm[1])是指痰與氣結,阻膈不通,以吞嚥梗塞,胸脘痞滿,或疼痛噯氣呃逆,或泛吐痰涎,口乾咽燥,大便艱澀,形體日漸消瘦,病情可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舌偏紅,苔薄膩,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噎膈證候[1]

4 噎膈·痰氣阻膈證症狀

噎膈·痰氣阻膈證患者吞嚥梗阻,胸膈痞滿,甚則疼痛,情志舒暢時稍可減輕,情志抑鬱時則加重,噯氣呃逆嘔吐痰涎,口乾咽燥,大便艱澀,舌質偏紅,苔薄膩,脈弦滑[2][3]

5 證候分析

肝氣鬱結痰溼壅阻,胃氣上逆:痰氣交阻,食道不利,則吞嚥困難,胸膈痞滿,遇情緒舒暢則病證稍可減輕者,此屬氣結初期特徵。氣結津液不能上承,且鬱熱傷津,故口燥咽乾舌質偏紅,脈弦滑,爲氣鬱痰阻,兼有鬱熱傷津之象。[3][3]

6 噎膈·痰氣阻膈證的治療

6.1 治法

噎膈·痰氣阻膈證治宜開鬱化痰潤燥[3]

噎膈·痰氣阻膈證治宜疏肝化痰,降逆[3]

6.2 方藥治療

噎膈·痰氣阻膈證可用啓膈散[備註]啓膈散(《醫學心悟》):沙蔘茯苓丹蔘川貝鬱金砂仁殼荷葉蒂、杵頭糠爲主方進行治療。方中丹參、鬱金砂仁殼化瘀利氣以開鬱沙蔘川貝茯苓潤燥化痰以散結;荷葉蒂、杵頭糠化濁和胃以降逆。同時可加栝萎、陳皮以增加化痰力量。如津傷便祕,可配增液湯[備註]增液湯(《溫病條辨》):玄蔘麥冬、生地白蜜以助生津潤燥之力。[3]

6.3 食療

6.3.1 推薦食材

噎膈·痰氣阻膈證患者建議食用丁香菠菜韭菜蘿蔔海帶油菜[3]

6.3.2 推薦食療

[3]

1.丁香梨(《聖濟總錄》)大雪梨1個,公丁香15粒,冰糖20g。梨去皮,用竹籤均勻扎15個小孔,每孔內放人l粒丁香,再把梨放入大小合適的盅內,用紙封嚴盅口,蒸30分鐘。把冰糖加少許水溶化,熬成糖汁。將梨澆上冰糖汁。日服1劑。

2.油菜粥(《本草綱目》):鮮油菜100g,粳米100g。先煮粳米粥,後入油菜,慢火煮熟,任意使用。

3.蘿蔔飴糖飲(《中國藥膳學》):紅皮白肉蘿蔔適量,飴糖2~3匙。蘿蔔帶皮切碎,放入碗裏,上面傾人飴糖,置12小時。頻頻飲。

7 關於噎膈

噎膈(dysphagia[3])爲病名[4]。是指以吞嚥不利,飲食梗塞難下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噎,指進食吞嚥哽噎不順;膈,指胸膈阻塞、飲食不下[5],或食入即吐[5]。張石頑《千金方衍義》:“噎之與膈,本同一氣,膈證之始,靡不由噎而成。”臨牀上,噎雖可單獨出現,而又每爲膈的先兆,故往往以噎膈並稱[5][5]

噎膈證古分五噎五膈外感噎膈內傷噎膈[5]

西醫的食管狹窄、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癌賁門癌賁門痙攣、胃神經官能症等,均可參照進行食療

詳見噎膈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9-62.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39-142.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6.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9.

治療噎膈·痰氣阻膈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