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別名
石斛夜光丸(《原機啓微》卷七)。
3 處方
天門冬(去心,焙)麥門冬(去心)生地黃 熟地黃 新羅參(去蘆)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各30克 枸杞子(揀淨)牛膝(酒浸,另搗)金釵石斛(酒浸,焙乾,另搗)草決明(炒)杏仁(去皮、尖,炒)甘菊(揀淨)菟絲子(酒浸,焙乾,另搗)羚羊角(鎊)各23克 肉蓯蓉(酒浸,焙乾,另搗)五味子(炒)防風 甘草(炙赤色,銼)沙苑蒺藜(炒)黃連(去須)枳殼(去瓤,面炒)川芎 生烏犀(鎊)青葙子各15克
4 製法
上藥除另搗外,均研爲極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6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鹽湯亦可。
7 摘錄
《瑞竹堂經驗方》卷三
8 《醫略十三篇》卷九
8.1 方名
8.2 組成
酒炒常山3兩,烏梅肉2錢,大塊硃砂3錢,透明雄黃3錢,夜明砂5錢。
8.3 功效
截瘧。
8.4 主治
痎瘧。
8.5 用法用量
每早服2錢,晚服2錢,開水送下,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不過7日必愈。小兒加雞膍黃皮1兩,每服1錢;孕婦常山減半;虛人及老人鮮首烏3-5錢煎湯送下,每早晚服1錢半,壯人及年少每早晚服3錢。
8.6 製備方法
9 《聖濟總錄》卷一○八
9.1 方名
9.2 組成
陳曲末4兩(微炒),磁石(將塊子火燒紅,醋淬7次,研細,水飛)2兩,丹砂(研細,水飛)1兩。
9.3 主治
目久昏暗。
9.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米飲送下。
9.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0 《瑞竹堂方》卷三
10.1 方名
10.2 別名
10.3 組成
天門冬(去心,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生地黃(懷州道地)1兩,熟地黃(懷州道地)1兩,新羅參(去蘆)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幹山藥1兩,枸杞子(揀淨)7錢半,牛膝(酒浸,另搗)7錢半,金釵石斛(酒浸,焙乾,另搗)7錢半,草決明(炒)7錢半,杏仁(去皮尖,炒)7錢半,甘菊(揀淨)7錢半,菟絲子(酒浸,焙乾,另搗)7錢半,羚羊角(鎊)7錢半,肉蓯蓉(酒浸,焙乾,另搗)半兩,五味子(炒)半兩,防風(去蘆)半兩,甘草(炙赤色,銼)半兩,沙苑蒺藜(炒)半兩,黃連(去須)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川芎半兩,生烏犀(鎊)半兩,青葙子半兩。
10.4 功效
10.5 主治
10.6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可。
10.7 製備方法
上除另搗外,爲極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0.8 附註
石斛夜光丸(《原機啓微》卷二)。
11 《奇方類編》捲上
11.1 方名
11.2 組成
當歸、生地、牛膝、枳殼(炒)、菟絲餅、熟地、枸杞子、菊花、地骨皮、遠志肉各等分。
11.3 功效
養血滋腎,久服明目。
11.4 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食遠白滾湯送下。
11.5 製備方法
12 《經驗祕方》引周祥卿方(見《醫方類聚》卷七十)
12.1 方名
12.2 組成
天門冬(去心,火焙)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熟地黃2兩,生地黃(懷者佳)2兩,新羅參(去須)2兩,白茯苓(去皮)2兩,幹山藥2兩,枸杞子(揀淨)1兩半,金釵石斛(酒浸)1兩半,牛膝(酒浸)1兩半,甘菊花1兩半,草決明(炒)1兩半,羚羊角(鎊,另搗)1兩半,肉蓯蓉(酒浸)1兩,五味子1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防風(去蘆)1兩,甘草1兩,黃連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貫川芎1兩,生犀角(另搗)1兩,青葙子1兩,菟絲子1兩半(酒浸),谷精草1兩,當歸3兩,密蒙花1兩。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
12.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