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病理改變
主要是骨膜病變,細胞呈多數核分裂狀態,伴有粘液性水腫,伴有粘液性水腫。骨膜外層的纖維組織消失,並與毗鄰的肌肉、筋膜、肌腱粘連。隨着病情的發展,骨膜外層又重新出現纖維組織,並引成骨膜下新骨。骨髓呈典型的纖維性改變。在恢復期,可見增生的骨膜下新骨逐漸消失,增厚的骨皮質由內向外逐漸變薄,骨髓腔亦隨之恢復正常。
7 臨牀表現
常在10周內起病,嬰兒首先表現煩躁不安及發熱。以後就出現受累部位的疼痛,伴局部腫脹,軟組織的腫脹爲瀰漫性,不紅不熱,局部淋巴結不腫大,壓之無凹陷,質硬。最易發病的部位是下頜骨,可達75%,因此,臉部的症狀最多見、最明顯。如累及長骨,則肢體可因疼痛而產生假性癱瘓。部分病嬰可伴有貧血。
X線表現 先爲輕度骨皮質增厚,以後逐漸出現明顯的骨膜下新骨形成。全身骨骼隊指及趾外,均可受累,最常見爲下頜骨,其次順序爲肋骨、鎖骨、尺骨、橈骨、肩胛骨、脛骨及腓骨,長骨病變最明顯的部位是骨幹,而骨骺及幹骺端常不受侵犯,骨彎曲,肢體增長。在個別病例,新骨形成過多時,可致誤診爲惡性腫瘤。大多數病人在數月後可自愈,不留任何痕跡,但在少數人可遺留輕微的病變痕跡及肢體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