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Korean rhododendron leaf[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迎紅杜鵑的葉·迎山紅
迎山紅爲中藥名,見《吉林中草藥》。又名映山紅[1]。爲杜鵑花科植物迎紅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 Turcz.的葉[1]。
3.1 別名
映山紅[1]。
3.2 來源
迎山紅爲杜鵑花科植物迎紅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 Turcz.的葉[1]。
3.3 產地
3.4 性味歸經
3.5 迎山紅的功效與主治
迎山紅具有解表,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治感冒頭痛,咳嗽,支氣管炎,哮喘[1]。
3.6 迎山紅的用法用量
煎服:3~15g[1]。
3.7 迎山紅的化學成分
迎山紅葉含揮發油、大牻牛兒酮、槲皮素、杜鵑素、棉花皮素、對羥基苯甲酸、香草酸等。及欞木毒素-1等[1]。
3.8 迎山紅的藥理作用
迎山紅煎劑或揮發油對小鼠有祛痰作用。揮發油後者尚有鎮咳作用[1]。
3.9 《中藥大辭典》:迎山紅
3.9.1 出處
《吉林中草藥》
3.9.2 拼音名
Yínɡ Shān Hónɡ
3.9.3 別名
3.9.4 來源
3.9.5 原形態
灌木,高1~2米。樹皮淡灰色或暗灰色;多分枝,小枝帶綠色,有腺鱗。單葉互生;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7釐米,寬1.5~3.5釐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近全緣,上面無毛,散生白色腺鱗,有時邊緣的基部疏生粗毛,下面色淡,有腺鱗;葉柄長5毫米左右。花1~3朵生在去年枝的頂端,先葉開放,花梗長5~10毫米,具白色腺鱗;萼片短,有毛;花冠淡紫紅色;雄蕊10;花柱比花冠長。蒴果長1~1.5釐米,暗褐色,5室,先端開裂。花期4~5月。果期6月。
3.9.6 生境分佈
生於山地。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地。
3.9.7 化學成份
含皁甙、鞣質、還原性物質、多糖類、黃酮、中性樹脂、甾醇、油脂和揮發油。葉中黃酮類有槲皮素、棉花皮素、杜鵑黃素、5-甲基山柰酚和/或5-甲基楊梅樹皮素、二氫槲皮素,又含香豆精類。葉中揮發油含量(幹葉)在8月中旬爲0.18%,9月末爲0.20%,10月中爲0.08%;鞣質的含量爲9.31%。此外,葉含4種酚酸:對-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香莢蘭酸和丁香酸。嫩枝中還含三萜類成分。
3.9.8 藥理作用
小鼠灌服煎劑4克生藥/只或迎山紅揮發油0.2毫升/只有明顯的祛痰作用(酚紅法)。小鼠灌服迎山紅揮發油有明顯鎮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水煎劑作用不明顯。
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有效濃度爲0.125克/毫升。
3.9.9 毒性
3.9.10 功能主治
《吉林中草藥》:"解表,清肺,止咳。治感冒,頭痛,咳嗽,支氣管炎。"
3.9.1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
3.9.12 附方
治咳嗽,喘息:映山紅五錢,白酒一斤,浸五日。每次飲酒一盅,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3.9.13 摘錄
《*辭典》
4 滿山紅的別名·迎山紅
滿山紅爲中藥名,見《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2]。爲杜鵑花科植物興安杜鵑Rhododendron dauricum L. 的乾燥葉[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1 拉丁名
Folium Rhododendri Dauric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4.2 英文名
dahurian rhododendron leaf(《中醫藥學名詞(2004)》)
4.3 別名
4.4 來源
滿山紅爲杜鵑花科植物興安杜鵑Rhododendron dauricum L. 的乾燥葉[3]。
滿山紅爲杜鵑花科植物興安杜鵑Rhododendron dauricum L. 的葉[3]。
4.5 產地
4.6 性味歸經
4.7 滿山紅的功效與主治
滿山紅具有止咳祛痰的功效,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3]。
4.8 滿山紅的用法用量
煎服,25~50g[3]。
4.9 滿山紅的化學成分
滿山紅葉含揮發油,內含大牻牛兒酮、松樟腦(Juniper-camphor)等[3]。
滿山紅還含杜鵑素、去甲杜鵑素、東莨菪素、傘形花內酯、槲皮素、山柰酚、楊梅樹皮素、香草酸、原兒茶酸、杜鵑醇、金絲桃苷、異金絲桃苷等[3]。
4.10 滿山紅的藥理作用
滿山紅葉提取物的水溶部分及揮發油部分,對豚鼠有平喘作用[3]。
滿山紅煎劑或醇提取液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綠膿桿菌等有抑制作用[3]。
4.11 滿山紅中毒
滿山紅含微量欞木毒素(0.003%),欞木毒素毒性大,可引起犬嘔吐、呼吸抑制、心跳微弱、血壓劇降等[3]。
人服用大量滿山紅,也可出現頭暈、出汗、心悸或肝功能異常[3]。
4.12 滿山紅的藥典標準
4.12.1 品名
Manshanhong
RHODODENDRI DAURICI FOLIUM
4.12.2 來源
本品爲杜鵑花科植物興安杜鵑Rhododendron dauricum L.的乾燥葉。夏、秋二季採收,陰乾。
4.12.3 性狀
本品多反捲成筒狀,有的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橢圓形或長倒卵形,長2~7.5cm,寬1~3cm;先端鈍,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全緣;上表面暗綠色至褐綠色,散生淺黃色腺鱗;下表麪灰綠色,腺鱗甚多。葉柄長3~10mm。近革質。氣芳香特異,味較苦、微辛。
4.12.4 鑑別
(1)本品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長方形,外被角質層,凹陷處有盾狀毛;下表皮細胞近圓形,壁波狀,有氣孔和盾狀毛。柵欄細胞2~3列,海綿細胞類圓形。主脈維管束雙韌型,外圍有束鞘纖維不連續排列成環[4],上、下表皮內方有厚角細胞多列,葉脈上表面有單細胞非腺毛。薄壁細胞及海綿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2)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5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40%乙醇,分3次置水浴上加熱溶解,每次10ml,趁熱濾過,合併濾液,蒸去乙醇,水溶液添加乙醚提取2次,每次15ml,合併乙醚液,揮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滿山紅對照藥材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杜鵑素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7:2:0.5)爲展開劑,置用展開劑預飽和15分鐘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鋁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4.12.5 檢查
4.12.5.1 水分
不得過9.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IX H第二法)。
4.12.5.2 總灰分
不得過8.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IX K)。
4.12.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3.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IX K)。
4.12.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X A)項下熱浸法測定,用60%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20.0%。
4.12.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VI D)測定。
4.12.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水(60:40)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95nm。理論板數按杜鵑素峯計算應不低於2000。
4.12.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杜鵑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4.12.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細粉約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60%甲醇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33kHz)15分,放冷,再稱定重量,加60%甲醇補足減失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蒸乾,殘渣加60%甲醇溶解,轉移至5ml量瓶中,加60%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取得。
4.12.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杜鵑素(C17H16O5)不得少於0.080%。
4.12.8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歸肺、脾經。
4.12.9 功能與主治
4.12.10 用法與用量
25~50g;6~12g,用40%乙醇浸服。
4.12.11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熱。
4.12.12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