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問汗 問診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yīn náng hàn
陰囊汗爲陰汗之一種[1]。見《丹溪心法附餘·盜汗》。
陰汗(perineal sweating[2])爲病證名[3]。是指僅外生殖器及其周圍局部多汗潮溼的表現[3]。《醫林繩墨·汗》:“陰汗者,謂至陰之處,或兩腿挾中,行走動勞,汗出腥穢。”
有因肝經溼熱所致者[3]。《張氏醫通·汗》:“陰汗,陰間有汗,屬下焦溼熱。龍膽瀉肝湯加風藥一、二味,風能勝溼也。或當歸龍薈丸及二妙散俱效。陰囊溼者,以爐甘石煅過撲之,密陀僧亦佳。”《蘭室祕藏》用清震湯、固真湯治陰汗,兩丸如冰,前陰痿弱,小便黃,餘瀝臊臭,亦屬溼熱之症[3]。
有因肝腎虧損,溼熱下乘者[3]。《醫略六書》卷二十:“酒色過度,溼熱下乘則精血不藏,每多陰汗,宜滋腎涼肝。”用六味地黃湯加黃柏、白芍[3]。《奇效良方》卷四十五:“前陰如冰冷,並陰汗,兩腳痿軟無力。”宜補肝湯[3]。
有因腎虛陽衰而陰囊多汗者[3]。《雜病源流犀燭》卷七:“有陰囊汗者,則爲腎虛陽衰,宜安腎丸、小安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