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中醫辨證 問汗 問診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yīn shèng gé yáng hàn
陰盛格陽汗爲病證名[1]。指陰寒內盛,格拒陽氣於外,而致自汗之證[1]。
《張氏醫通·雜門》:“身冷自汗,陰躁,欲坐泥水中,脈浮而數,按之如無……此陰盛格陽,真武湯冷服。”
絕汗(sweating of dying[2])爲病證名[3]。又名脫汗[3]。出《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指病變危重階段出現的大量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黏膩不流的表現[3][3]。
《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
《醫碥·汗》:“脫汗,陰盛格陽,汗從陽脫,味淡不成,如珠不流,爲汗絕,不治。”
常見以下幾種類型:氣絕者,汗出如珠,着身不流;氣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虛極則冷汗不止。常伴見呼吸短促,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3]。爲陰陽相離,陽氣欲脫之象[3]。急宜回陽救脫,用參附湯加龍骨、牡蠣之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