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中醫辨證
yīn xū fā rè
fever with yin asthen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ever due to yin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陰虛發熱爲病證名[1]。見《丹溪心法·發熱》。陰虛,制約陽熱的功能減退而致虛熱內生的病理變化,可見到低熱、午後潮熱,或夜間發熱,手足心熱,盜汗消瘦等症[2]。
精血津液等耗損所致的虛熱[2]。
多因素體陰虧,或治療不當,傷津耗液,或熱病後期,邪熱耗陰,陰虛不能制陽,虛熱內生[3]。
臨牀主要表現爲骨蒸潮熱、五心煩熱、口燥咽乾、顴紅盜汗、脈細數、舌紅少苔等[3]。
《證治匯補·陰虛發熱》:“有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陽氣獨盛,發熱不止,向晚更甚,或飲食如常,頭脹時作,脈洪數無力,視其舌大而色赤者,陰虛也,當滋真陰,宜地黃湯;若久而盜汗遺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補水以匹火,是亦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義耳。”
《醫碥》卷一:“陰虧水虛則柴幹火烈而焚灼爲災矣。此之火炎,乃由水虛所致,與上條陽亢而陰未虧者不同,症見口乾體瘦,食少懶倦,頭痛時作時止,遺精盜汗,骨蒸肉爍,脣紅顴赤,咳嗽痰血,久成癆瘵。治宜甘潤之劑,滋水以制火。”
可選用四物湯加炒黃柏、黃芩、龜甲,鱉甲散,青蒿鱉甲湯,大補陰丸,一陰煎等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