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中之至陰

陰陽學說 中醫基礎理論 五臟 臟腑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īn zhōng zhī zhì yīn

2 英文參考

sple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陰中之至陰指脾[1][2]。出《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陰中之至陰,脾也。”張志聰注:“脾主土而象地,故爲陰中之至陰。”《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腹爲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謂以腹背二者分陰陽,則背爲陽腹爲陰,肝、脾、腎三髒具在於腹,如以三髒分陰陽,則腎爲陰中之陰,肝爲陰中之陽,脾爲陰中之至陰[2]

脾爲五臟之一[3]。脾與胃相爲表裏。位於中焦,膈之下[3]。其主要生理功能主運化(水谷及水溼),主升清,主統血,並與四肢肌肉密切相關[3][4]。其在志爲思,在液爲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爲口,其華在脣。

4 功能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供應各方面的需要,維持人體的正常的功能活動[5]。《類經》卷三:“脾主運化……五味入胃,由脾佈散,故曰五味出焉。”

脾與胃爲營血化生之源,故稱爲後天之本[5]

脾主運化水溼,對體內水分的輸布有重大影響,如脾氣虛弱,失卻運化水溼的能力,即會導致水腫發生[5]。《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脾能統血,統攝血液脈管內而不致外溢[5]

脾主肌肉肌肉的豐滿及活動正常與否,與脾的功能有密切關係[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脾生肉……在體爲肉。”

脾開竅於口,其榮在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而脾的功能狀態亦往往可從脣色反映出來[5]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3.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4.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8.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