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疾病概述
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encephalopathy,MLD),亦稱異染色性白質萎縮或異染色性白質腦病。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起病年齡可以區分爲晚期嬰兒型(1~2 歲起病)、少年型(4~15歲起病)和成年型(16 歲以後起病),以晚期嬰兒型最爲常見。
8 疾病描述
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encephalopathy,MLD),亦稱異染色性白質萎縮或異染色性白質腦病。1910 年由Alzheimer 首先報道。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由芳基硫脂酶A(arylsulfatase-A)缺乏所引起。
9 症狀體徵
根據起病年齡可以區分爲晚期嬰兒型(1~2 歲起病)、少年型(4~15歲起病)和成年型(16 歲以後起病),以晚期嬰兒型最爲常見。
典型者其病程可分爲以下3 期:
第1 期:1~2 歲之間發病,病前嬰兒發育正常;起病後病兒逐步出現運動減少、肌張力降低,步態蹣跚,維持姿勢困難,不能獨立站、坐,甚至抬頭困難。體格檢查可見肌張力降低,腱反射降低或消失,視盤蒼白,錐體束徵陰性。腦電圖正常或有慢波增多。腦脊液壓力正常,可有輕度蛋白質增高。此期持續數週至數個月。
第2 期:病兒進行性智能減退。語言減少到消失,對周圍環境逐步反應減少。尖叫而臥牀不起。體格檢查可見瞳孔光反應遲鈍。視盤蒼白萎縮,面無表情,吞嚥動作緩慢,四肢肌張力增高。肢體伸直,腱反射亢進,病理錐體束徵陽性,但軀幹和頸肌肌張力正常或偏低。腦脊液壓力、細胞正常,蛋白質明顯升高。腦電圖出現瀰漫性慢波竈。此期病程可持續一至數年。
第3 期:爲晚期病症。病兒對外界極少反應,常有抽搐和肌陣攣發作。呈現特殊的去皮質強直體位,頭後仰,項強直,肌強直,四肢腱反射極難引出,兩側錐體束徵陽性。瞳孔散大而對光反應極差,眼球遊動或是有“玩偶”眼徵。吸吮和吞嚥嚴重障礙。腦電圖出現瀰漫性慢波和散在的棘波。腦脊液蛋白質進一步增高,達1g/L 以上。多數病兒多次繼發感染,常於5~6 歲左右病故。
11 病理生理
硫酸腦苷脂分佈於神經組織髓鞘、腎小管上皮細胞等細胞膜中。正常情況下,芳基硫酸脂酶A 催化硫酸腦苷脂水解,將半乳糖硫酸腦苷脂分解爲半乳糖腦苷脂和硫酸。此酶缺乏時引起硫酸腦苷脂於體內沉積。
主要的病理改變爲中樞神經系統髓鞘脫失,周圍神經受累輕微。病理切片中,以甲苯染色時,可見神經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中有紅黃色的異染物質沉積。肝、腎組織亦可同時受累。
12 診斷檢查
診斷:本病臨牀症狀與Krabbe 病沒有什麼區別,診斷十分困難,特別是成年型患者診斷更爲困難。尿、血液白細胞中芳基硫酯酶A 活性降低爲診斷本病的依據。病人皮膚成纖維細胞培養芳基硫酯酶A 活性降低更爲敏感。周圍神經活檢、直腸黏膜活組織檢查中發現異染色性類脂質顆粒可確診本病。
15 併發症
隨病情發展,出現的症狀體徵可以是本病表現,也可以看作本病不同類型的併發症。
18 特別提示
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M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