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遊膝風爲病名[1]。見《外科大成》卷二。即鶴膝風[1]。爲膝關節腫脹之病證[1]。
鶴膝風(arthrosis like crane knee[2])爲病名[3]。見《外科心法》卷五。又名膝遊風、遊膝風、鶴節、膝眼風、膝瘍、鼓槌風等[3]。是指風邪外襲,陰寒凝滯,經絡氣血虧損,以病後膝關節腫大,股脛變細,形如鶴膝等爲常見症的痹病證候[3]。
5 遊膝風的治療
初期身熱腫痛者,服五積散,配合白芥子外敷及蔥熨,或艾灸,或外敷回陽玉龍膏[3]。
日久患部腫痛者,宜溫陽散溼,扶正祛邪,選服大防風湯,獨活寄生湯;痛甚酌加乳香;潰後用芙蓉葉、菊花葉各15g,拌大米飯搗勻貼敷,或以豆腐渣蒸熟貼敷[3]。
6 關於流痰
流痰(flowing phlegm 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爲病名[4]。見清·餘景和《外證醫案彙編》卷三。是指發生於骨和關節間的慢性化膿性疾病[5]。本病變在破壞過程中,少有新骨形成,當膿腫形成後可以流竄,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稱流痰[5]。爲無頭疽的一種[5]。多發於兒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結核病史[5]。本病的特點是好發於骨與關節,病程進展緩慢,初起不紅不熱,化膿亦遲,膿水清稀,並夾有敗絮樣物質,潰後不易收口,易形成竇道,常可損筋傷骨而致殘廢,甚至危及生命。
《外科醫案彙編》:“痰凝於肌肉、筋骨、骨空之處,無形可徵,有血肉可以成膿,即爲流痰。”
流痰的發病部位不同,尚有許多不同名稱。如發生於脊背的,叫龜背痰;發生在腰椎兩旁的,叫腎俞虛痰;發生在環跳部的,叫附骨痰、環跳流痰;發生在膝部的,叫鶴膝痰;發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發生在手指骨節的,叫蜣螂蛀;發生在胸前的,叫雞胸痰等。名稱雖異,但其病因、證候和治法及預後基本一致,統稱爲流痰。
詳見流痰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