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卷二十五方之玉壺丸
玉壺丸爲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卷二十五,即《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方記載的化痰玉壺丸的別名[1]。
4.1 別名
4.2 組成
4.3 製法
4.4 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將水先煎沸,下藥煮至五七沸,候藥浮即熟,漉出放溫,用生薑煎湯送下,不拘時服[2]。
4.5 功能主治
6 《聖濟總錄》卷一四三方之玉壺丸
6.1 組成
青嫩皂莢針半斤(拍破,用河水5升浸2-7日,入砂石器中煮去4升,存1升,又入藕汁半升、白蜜1兩,再用慢火熬成膏,稀稠得所,去盡火,放冷),枳殼1兩(針扎於燈上燒存性,入酒中浸過),胡桃仁10個(依前法),沒藥2錢(研),陰地椿根白皮2兩(焙乾,取1兩,末用),乳香2錢(研)。
6.2 製備方法
上藥除前膏外,後5味爲末,入在前膏內爲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6.4 用法用量
7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方之玉壺丸
7.1 組成
烏頭(大者。炮裂,去皮臍)15枚,硇砂(水飛,研)1兩,陽起石(煅,研)1兩,硫黃半兩(研)。
7.2 製備方法
上爲末,酒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效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方之玉壺丸功在益真氣,進飲食,壯筋骨,駐顏色。主治元髒久冷。
7.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鹽湯送下;婦人醋湯送下。
8 《普濟方》卷一一七引《衛生家寶》方之玉壺丸
8.1 組成
硫黃1分,寒水石1兩半,石膏(煅)1兩半,盆消1兩半,甘草1兩半,綠豆粉1兩半,太陰玄精石1兩。
8.2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蒸餅爲丸,如彈子大。
8.3 功能主治
8.4 用法用量
與生薑同嚼,新水下。
9 《百一選方》卷七方之玉壺丸
9.1 別名
9.2 組成
9.3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入上等白麪6兩,拌和令勻,用新汲水爲丸,如梧桐子大。
9.4 功效主治
9.5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新汲水吞下;如悶亂欲死者,以水調灌之。
9.6 附註
10 《朱氏集驗方》卷五方之玉壺丸
10.1 組成
大半夏25兩,雪白南星15兩。
10.2 製備方法
上藥用野外地上清潔水滿滿浸,逐日換水,浸10日;將半夏切作2片,南星大者切作6片,中者作4片,再逐日換水浸,5日足;每5兩研細末,生白礬1兩,添半夏、南星,則亦添礬,卻用井水浸,須令水滿,只以此水浸1月,日取些半夏或南星嘗看,以不麻爲度,如尚麻,更浸。候不麻,濾取曬乾,和腳下水浸礬,碾細收之。每末7兩,入全蠍7個,炒白附子2錢半,炒爲末;甘草2錢,炒;和勻,用炊餅乾末3兩半;用生薑半斤研取自然汁,煮炊餅末和爲丸,如梧桐子大,或幹,添些白湯爲丸。
10.3 功能主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隨意嚥下亦可。此藥不問是何證候,痰涎作壅,或有異證、風證、小兒驚癇之類,應手而愈驗,多服之勿妨,勿拘20-30丸之說,以薑湯、白湯或藥嚥下皆可;無病人咽服20-30丸亦佳,永無痰證。
11 《普濟方》卷一一七引《廣南衛生方》之玉壺丸
11.1 組成
11.2 製備方法
上爲末,新水爲丸,如梧桐子大。
11.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一一七引《廣南衛生方》之玉壺丸主治中暑伏熱,昏困不省人事。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新水送下,不拘時候。
12 《醫學六要》卷五方之玉壺丸
12.1 組成
雄黃1錢,南星(煨裂)2錢,半夏(炮7次)2錢,天麻2錢,白芷2錢。
12.2 製備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遠白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