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壺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ù hú wán

2 概述

玉壺丸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十一首。

3 仁齋直指方論》卷十七方玉壺丸

3.1 別名

天花粉丸(《奇效良方》卷三十三)、天花丸(《景嶽全書》卷五十四)。

3.2 處方

人蔘天花粉等分[1]

人蔘 瓜萎根各等分

3.3 製法

上藥爲粗末,煉蜜爲丸,梧桐子[1]

3.4 功能主治

仁齋直指方論》卷十七方玉壺丸主治消渴,引飲無度[1]

3.5 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麥門冬煎湯送下[1]

3.6 摘錄

仁齋直指方論》卷十七方

4 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卷二十五方玉壺丸

玉壺丸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卷二十五,即《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方記載的化痰玉壺丸的別名[1]

4.1 別名

玉壺丸[2]

4.2 組成

天南星、生半夏各一兩,天麻半兩,頭白麪三兩[2]

4.3 製法

上藥爲細末,滴水爲丸,梧桐子[2]

4.4 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將水先煎沸,下藥煮至五七沸,候藥浮即熟,漉出放溫,用生薑煎湯送下,不拘時服[2]

4.5 功能主治

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卷二十五方玉壺丸總之風痰吐逆,頭痛目眩,胸膈煩滿,飲食不下,咳嗽痰盛,嘔吐涎沫[2]

5 御藥院方》卷八方之玉壺丸

5.1 組成

海藻昆布雷丸海帶等分

5.2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燒陳米飯搗和爲丸,如榛子大。

5.3 功能主治

御藥院方》卷八方之玉壺丸主治三種癭。

5.4 用法用量

每服含化咽津,不拘時候,常令藥力不斷。

6 聖濟總錄》卷一四三方之玉壺丸

6.1 組成

青嫩皂莢針半斤(拍破,用河水5升浸2-7日,入砂石器中煮去4升,存1升,又入藕汁半升、白蜜1兩,再用慢火熬成膏,稀稠得所,去盡火,放冷),枳殼1兩(針扎於燈上燒存性,入酒中浸過),胡桃仁10個(依前法),沒藥2錢(研),陰地椿根白皮2兩(焙乾,取1兩,末用),乳香2錢(研)。

6.2 製備方法

上藥除前膏外,後5味爲末,入在前膏內爲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四三方之玉壺丸主治腸風病,年深不效。

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腸風,煎木賊湯送下;痔疾,荊芥湯送下;常時瀉血,米飲送下;空心,日3次。

7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方玉壺丸

7.1 組成

烏頭(大者。炮裂,去皮臍)15枚,硇砂水飛,研)1兩,陽起石(煅,研)1兩,硫黃半兩(研)。

7.2 製備方法

上爲末,酒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效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方玉壺丸功在益真氣,進飲食,壯筋骨,駐顏色。主治元髒久冷。

7.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鹽湯送下;婦人醋湯送下。

8 普濟方》卷一一七引《衛生家寶》方之玉壺丸

8.1 組成

硫黃1分,寒水石1兩半,石膏(煅)1兩半,盆消1兩半,甘草1兩半,綠豆粉1兩半,太陰玄精石1兩。

8.2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蒸餅爲丸,如彈子大。

8.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一一七引《衛生家寶》方之玉壺丸主治暑氣

8.4 用法用量

生薑同嚼,新水下。

9 《百一選方》卷七方玉壺丸

9.1 別名

白龍丸

9.2 組成

舶上硫黃1兩,焰消1兩,滑石1兩,白礬1兩。

9.3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入上等白麪6兩,拌和令勻,用新汲水爲丸,如梧桐子大。

9.4 功效主治

《百一選方》卷七方玉壺丸功在消暑毒,止煩渴。主治中暑

9.5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新汲水吞下;如悶亂欲死者,以水調灌之。

9.6 附註

白龍丸(《誠書》卷九)。《醫方類聚》引《簡易》本方用法:每服五十丸,用人蔘煎湯放冷吞下。

10 《朱氏集驗方》卷五方玉壺丸

10.1 組成

半夏25兩,雪白南星15兩。

10.2 製備方法

上藥用野外地上清潔水滿滿浸,逐日換水,浸10日;將半夏切作2片,南星大者切作6片,中者作4片,再逐日換水浸,5日足;每5兩研細末,生白礬1兩,添半夏、南星,則亦添礬,卻用井水浸,須令水滿,只以此水浸1月,日取些半夏或南星嘗看,以不麻爲度,如尚麻,更浸。候不麻,濾取曬乾,和腳下水浸礬,碾細收之。每末7兩,入全蠍7個,炒白附子2錢半,炒爲末;甘草2錢,炒;和勻,用炊餅乾末3兩半;用生薑半斤研取自然汁,煮炊餅末和爲丸,如梧桐子大,或幹,添些白湯爲丸。

10.3 功能主治

《朱氏集驗方》卷五方玉壺丸主治一切痰飲

10.4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隨意嚥下亦可。此藥不問是何證候,痰涎作壅,或有異證、風證小兒驚癇之類,應手而愈驗,多服之勿妨,勿拘20-30丸之說,以薑湯、白湯或藥嚥下皆可;無病人咽服20-30丸亦佳,永無痰證

11 普濟方》卷一一七引《廣南衛生方》之玉壺丸

11.1 組成

白麪4兩(白者),白礬半兩(生用),硫黃半兩(生用)。

11.2 製備方法

上爲末,新水爲丸,如梧桐子大。

11.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一一七引《廣南衛生方》之玉壺丸主治中暑伏熱,昏困不省人事。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新水送下,不拘時候。

12 醫學六要》卷五方玉壺丸

12.1 組成

雄黃1錢,南星(煨裂)2錢,半夏(炮7次)2錢,天麻2錢,白芷2錢。

12.2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薑汁炊餅爲丸,如綠豆大。

12.3 功能主治

醫學六要》卷五方玉壺丸主治風熱頭痛痰厥

12.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遠白湯送下。

12.5 附註

天花粉丸(《奇效良方》卷三十三)、天花丸(《古今醫統大全》卷五十二)

13 古方匯精》卷一方之玉壺丸

13.1 組成

白芍5錢,當歸5錢,赤苓3錢,枳殼5分,檳榔2錢,甘草2錢,車前子2錢,蘿蔔子1錢。

13.2 製備方法

上藥各爲末,蜜水爲丸,如梧桐子大。

13.3 功能主治

古方匯精》卷一方之玉壺丸主治下痢危症。

13.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紅痢,黃連2分煎湯送下;白痢木香3分煎湯送下;久痢氣虛神弱者,生、熟黃耆各5分煎湯送下。

1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1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