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hí cháng xiè
直腸瀉爲病證名[1]。《醫宗必讀·泄瀉》:“直腸泄,食方入口而即下。”指飲食不化隨即瀉出[1]。又稱直腸泄、直腸、直腹泄[1]。《張氏醫通·大小府門》:“藥與食入口即瀉下者,名直腸瀉。”《醫略六書·雜病證治》:“直腸瀉,食入輒下完谷,參附理中湯加訶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香散加人蔘、白朮,以伏龍肝湯煎服,或大斷丸[1]。也有把食入即下之急暴者稱直腸症,日久者稱錄食瀉[1]。《症因脈治》卷四:“直腸之症,急症暴症,錄食之瀉,久病緩病。”
2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2][3])爲病名[4]。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4],又稱下利(漢唐時期)[5]。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5]。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5]。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5]。
鍼灸對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6]。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採取綜合療法[6]。
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7]。
詳見泄瀉條。
3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0.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